2月24日,车明阳(左一)、魏海南(左二)和团队成员在培田村中。本报记者 白皓/摄 点击查看H5 从香港、斯坦福到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培田村的距离,对车明阳来说就是一张无座火车票的事,学了4年金融,闯荡了3年“江湖”之后,她坐在自己的行李箱上,随着火车走进这个闽西山区的村子。在村民眼里,这个爱说爱笑的姑娘无非是村子里的又一个普通游客,但车明阳想在这扎下根,帮助村民挖掘传统农耕生活中不一样的商业价值。拉着行李箱走过村口光绪皇帝御赐的恩荣牌坊时,她感觉清零了自己过去的光鲜名利,那一刻,脚下的鹅卵石小道承载起新的光荣与梦想。 和车明阳同时走进培田村的,还有她的朋友魏海南。在此之前,魏海南辞去了上海一家时尚杂志的记者工作。两个同为26岁的姑娘决定改变结婚、升职、生子的老套路子,先跟乡土谈一场恋爱。 从厦门出发,坐4个小时的长途汽车或者1个多小时的动车,就可以来到距离培田村十几公里的朋口镇。在宣传材料上,培田村有“民间故宫”美誉,与婺源、周庄等并称中国十大最美古村落,但这个群山环抱的村子,旅游氛围远不及热门景区浓厚。反而是这里保留着相对完整的宗庙、社坛、碑坊、书院等明清民居建筑群,以及传承了数百年的具有独特风情的客家文化,吸引了很多公益人士的目光。 “这里全是生活的美,一进村就有和历史对话的穿越感和回家的亲切感。”车明阳说,这就是天然的吸引力,她坚信这片土地上蕴含着村里人没想到的价值。 生长在东北的一座中型城市,求学在繁华的大都市香港,游学美国、加拿大,车明阳的生活轨迹中就没有“农村”二字,过去的价值归属就建立在“第一”上。车明阳说,习惯了考试争第一、做课题争第一、工作成绩争第一……未来的人生预期就是升职、加薪,像机器一样使劲儿转着,“这就是我可预见的人生吗?” 学习了4年金融,车明阳对商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2年,她带着一个新能源推广项目走进青海牧区,和藏族村民同吃同住,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乡土的滋味。 她的任务是推广一款新型太阳能灶具,希望这个产品帮助牧民走到任何地方都能快速烹饪出可口的美食,同时节能环保。看着牧民们离家很远还能烤起肉、喝起酒、唱起歌,她突然意识到:“商业的真正价值,在于满足人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 这之后,她开始频繁地接触乡村,和许多村里人聊天,了解更多的现实问题。 她开始主动接触乡村建设的实践者,每每听到有人说我在这个村干了什么他在那个村干了什么,就感觉精神头一下子上来了,回到现实工作中,她是一位商业咨询培训讲师,又要不厌其烦地分析那些商业手段,像颗螺丝钉一样在机器中运转。 “什么是我要追求的价值?”车明阳给了自己这样一个命题,“是我每天告诉你怎么让消费者买沙宣不买海飞丝吗?这些手段在商业本质上没有任何意义啊!” 她感觉自己想明白了,最有价值的事,是回归人的身上。 2015年6月,她跟随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专家邱建生来到培田村考察,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透着浓浓的历史血脉,家家户户热情地拉着他们喝茶吃饭,全村1000多人的大家族里透着不一样的生活气息。同时,村民们自给自足,收入不高,有能力的年轻人都想着外出打工,村集体经济是个“空壳”。 “第一眼看上去,这就像乡村发展起步的理想地方。” 车明阳说,“有人、有历史传承的村子有大意义,他们的潜力完全没爆发出来!” 一个月后,车明阳主动约了几位朋友和大学教授,再次来到培田村,这次,她们住了一个星期,边看、边听、边想、边讨论,“好多事情可以做,我听见了心中对乡土的天然感情”。 车明阳把自己在培田村的见闻带到了上海朋友圈中,魏海南一直听着她唠唠叨叨地分享着点滴小事和感悟,魏海南把培田村的生活拉回到了自己童年的记忆中。 “20年前我也生活在农村,我尝过留守儿童的滋味,我也知道农村是怎样一种存在。”魏海南说,电视上对乡村的述说,总感觉在讲大道理,但一个个来自培田村生动的故事就是那么有吸引力。 过去给自己规划是先在大城市赚几年钱,再回到乡村去做点事,听完了培田村的故事,魏海南认真思考了一个多月,她改变了自己规划:辞职、退租、到培田村去。“我感觉自己对乡村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责任感。”她说。 2015年8月11日,通往福建的火车上,车明阳和魏海南坐在行李箱上,挨着车厢过道啃面包,“两个去拯救乡村的人有点可怜啊!”车明阳笑着说,好在,家里人总体是支持的态度。 两个姑娘在火车上就商量好了,进村以后,自己动手,向村民司空见惯的事要价值。 在村口的吴亚春、曹林凤夫妇家,她们做了个初级的实验:把一进门堆放农具和柴火的空间清理出来,刷白了墙,把女主人压在衣柜里多年的剪纸作品翻出来,裱在相框里挂在墙上,空间中央摆上饱经沧桑的木头方桌,顶上用鸡笼做了个灯罩。从家门口路过时,一眼就可以看到这个特色浓郁的空间。 紧接着,他们把这家的4个木屋重新打扫一番,过去,这些房间都可以供客人住宿,但十分简陋。改造后,木头大床擦得一尘不染,被褥干净整洁,床边铺上一块软和的毯子,墙上挂上剪纸作品,再加上一张木桌和一扇木窗,整个木屋透出浓浓的历史感。 车明阳告诉吴亚春,这是在挖掘民宿的价值。一个多月后的国庆黄金周,房费从过去的每晚50元涨到了120元,都住满了,每位游客每顿50元饭钱又带动了一笔消费,一个游客还一下子买了吴亚春3000多元的土特产。 “一下子就不一样啦!”吴亚春说,两个姑娘还告诉他,村里司空见惯的红米、笋子、姜糖都是极好的旅游产品,家里的老房子还能给建筑设计师带来新的灵感,“好像农家的什么东西都能赚钱”。 吴亚春家的改变传到了很多村民耳朵里,车明阳和魏海南不断接到村民的邀请到家里看看,把把脉,两个姑娘借机挨家挨户串门做调研。她们希望,能慢慢找到每一户人家的特色,分门别类进行个性化的价值挖掘,“不是简单装饰装饰,做个客栈那么简单”。 国庆节后,车明阳和魏海南抽空回了趟上海,把原来的家当处理了,寄给父母三分之一,扔了三分之一,带着剩下的三分之一返回了培田村。村民们渐渐意识到,她们真的不是来旅旅游那么简单,邻村23岁的青年曹汝昌加入了他们的团队,吴亚春的儿子吴锦亮也加入了进来。 车明阳坚信,挖掘村里的乡土价值,必须首先回归村里的文化传统,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是整个村子的内生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