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的村民吴来星记得,两个小姑娘多次找到他求教,他分析说,许多村庄在衰败,甚至渐渐消失了,培田村还有1000多人,都是吴姓家族,没有杂姓,上百年的传统建筑保存较好,人在、家在、文化的根还在,这是最大的价值。 吴来星的一个判断给了车明阳和魏海南很大的信心:村子旅游开发了15年,前前后后做了五六个总体规划,真正落地的很少,深层次原因是行政力量主导下的开发缺乏延续性,久而久之,村民们也有了“等靠要”的思想,“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来推动政府、村民和社会一起前进”。 “我们应该把村民们聚起来,一起聊聊未来的发展。” 两个人的团队变成四个人,他们决定当好这股带着青春劲儿的社会力量。 印好了一堆传单海报,他们还挨家挨户发通知,开会当晚,总共来了80多位村民,“坐着黑压压一片,村民们都说很久没有这么多人开过大会了。”魏海南说,这么好的机会,自然要把自己团队的想法仔仔细细说上一遍。 团队还特别制作了表格,征求大家的发展意见,最终收到了50多户人家的合作意向。“有的想开客栈,有的想卖自家农产品。”魏海南认为,这次大会的价值一方面是让村民有了发展信心和更多盼望,另一方面团队也收获村民的支持和信任。 车明阳和魏海南在自己心里,给这些村民的发展意愿分了几个大类:一部分老房子可以开好特色民宿;一部分祠堂可以做成文创人员的创业创新基地;一部分农户可以和建筑设计师合作;一部分可以联合起来承接学生的乡土实践项目…… “现在城市和乡村好像割裂了,城市学生甚至不知道菜是怎么种出来的,人们需要重新认识农村的价值,这是人性的回归。”车明阳说:“生态文明不只是来农村看看青山绿水,是要有人和乡村的融入和精神的交融。” 车明阳看来,这将是未来社会认同的“生活美学”,需要有人挖掘好乡村的传统文化,再带着更多的人来农村寻找心灵的回归,最终实现更深的乡土价值。 每每有村民问:你们到底为什么到这里来?魏海南都会回答:创业。 “你们创业到底要买什么?”“你们赚钱了吗?”“不赚钱谁给你们发工资?”“你爸妈愿意给你个几百万随便投?”……往往一连串的问题之后,都伴随着魏海南一连串的解释,“我们要让村子发展得更好”“现在还没赚钱,我们有存款,以后会赚到钱养活自己的”…… 下一步,车明阳和魏海南希望注册个公司,在村里建设一个众创空间,“众创空间就是个社会企业,要有商业模式,要盈利,要可持续。”车明阳说,公司和众创空间的名字都取好了,叫“耕心”。 “我们要耕好每一个和这里有关的人的心。”魏海南说,曾经有一个建筑设计师找过来,在屋里憋了很久都没有灵感,我们就带他在村里“放风”,突然,灵感就来了,“脱离了甲方乙方思维束缚的好作品,这不就是耕心吗?” “耕心”的初期计划是可以为一批文创人员在村里提供工作室,再为一些建筑设计师提供创意、交流的平台,同时包装出合适的产品吸引全球的大学生到这里进行乡土实践。如果村民愿意,“耕心”还希望能参与民宿的打造,实现当地农产品的统一形象设计推广,开发连接村民和城里人的农业体验项目。 春节前,团队成员分头在重庆、厦门、上海、杭州、北京做了分享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台湾的学者、建筑师、文创工作者、大学生进一步接洽联系。 这几天,“耕心”团队接到了很多要到培田实地考察的电话,吴亚春觉得很有意思,几个年轻人前一分钟还在跟自己用方言喝酒划拳,紧接着一扭头,就在微信里用流利的英语和外面的朋友对接行程。 现在,50岁的吴亚春也“潮”了起来,他想3月以后干农活儿时试试“众创模式”,“招募城里人跟我一起下地种红米、生姜,成熟了再来收,一起感受文化嘛。” 执笔:本报记者 白皓 视频拍摄剪辑:汪龙华 H5制作:中青融媒工作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