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飞起来后,哇塞,你才能看到,还有这么多美景。 夏华说,她每次给大学生演讲都说实话,建议人要敢于梦想,先起飞,然后再定位。 说完,她自己也笑了。 先起飞 当年,中国政法大学向教育部申请要变成综合学科大学,时任校长汇报时说,我们学校也能培养出综合人才,例如,夏华就是从我们学校毕业的,现在是十分成功的女企业家。 后来,中国政法大学真的变成了综合学科大学,之后的历任新校长,都会到依文参观。毕竟,这是这所大学培养出的综合性人才。 说到这一段,夏华说,她感觉挺骄傲的。 这是一个敢想敢干的女人,上世纪80年代,从辽宁农村走出来的姑娘。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成功留校任教,如到此,在家乡人眼里,绝对是光宗耀祖级人物。足够其父,在父老乡亲面前炫耀半天。 可是,一次,夏华带着任务去福建做调研,她的命运改变了。她看到那里人几乎都在服装鞋帽生意,很多人一开始都不懂这行,但还是大胆地进入,而且发财了,况且这些人还没有夏华有文化。 夏华说她为此得出了两个结论:第一这个行业不拒绝外行;第二这个行业充满机会。 不安定,注定不安静。回来后,夏华决定了,再飞。 夏华说,“我一直觉得梦想和行动是两条线。一条在你的头上是光环,梦想永远是光环;一条在你的脚下,永远是需要你一步一步走的”。 夏华走了,辞职了,辞掉了他爹足够认可的职位——大学老师。 “我经常打一个比喻:你是想租房子,还是想盖房子,你自己必须想好。如果租房子,一定是最好的环境;如果是盖房子,那毋庸置疑,一定是早打地基,哪怕今天再苦。” 是的,夏华属于要盖房子的人。 创新 如今,你走进依文大厦。电梯地地板上一定会撒着花瓣,365天,天天换样,绝不重复。 会客厅的地毯是从意大利买回来的,足够柔软的长毛地毯。沙发是带着动物真毛的真皮沙发,坐上去感觉很好,也是从国外弄的。 处处是别致,处处是低调的奢华。夏华说,他们公司很多物件都是员工们自己设计的,例如一进门,天花板上悬着的81根灯柱,代表着公司81个骨干等等。 依文大厦里洋溢着创新和穿着另类的年轻人,这是一个有想法的团队。 夏华如此喜欢创新,是因为她的第一桶金是创新和大胆突破的结果。 夏华从中国政法大学辞职后,没一下子就去开厂子。而是进入了服装行业的最前端,卖服装。她去西单商场门口坐了3天,数出来顾客们的手提袋,看哪家被提出来的最多,哪家一定生意最好的。 嗯,找到了。她进入了那家提袋率比较高的服装柜台卖货了。不到两个月,在整个楼层夏华卖出去的衣服,全楼层最多。上世纪90年代的男装西服,基本以黑蓝灰为主。爱看报纸杂志的夏华,在上面看到了外国人已经开始带格子面料、色彩更亮丽的西服了 这是一块很大的市场,中国几乎是空白。我们为啥不能干?夏华找到了她的老板,说要卖格子西服。老板的回答,可以想到。 夏华是那种看准了、想好了,必须把事干成的人。她和老板商量,把你的20根杆(当时没有店中店,柜台承包以根杆为准,一根杆1米2长)给我4根,一起合作。 赚了对半分,赔了算夏华的,合作顺利地开始了。 夏华找到了当时北京市负责出口这样格子面料的毛纺公司,料子很容易、也很便宜的拿到了——对方正发愁呢,没有出口配额,格子面料压在库房里了。然后,又找到了一家服装加工企业,她自己根据杂志上的感觉,设计样式,就这样第一批服装出炉了。 90年代中期,中国人的穿着,特别是男装还不足够大胆。这大花格子西服挂出去了,是引起了注意,但是不实用。用夏华自己话说,挂到杆上的时候确实一下子就让人眼前一亮,因为没有啊!全是灰蓝黑。突然有了彩色的格子的,很多人都来看。那是开始了我最早的“一夜情时代”。因为每个人摸一把走了,试都没人试;摸一下走了,都觉得很新鲜。 徘徊和实践,就是差这么一层纸的关系。 为了引导消费,夏华还把画报上外国人穿的衣服,挂在了墙上,现在卖服装的几乎都这么干。 天道酬勤,当时出现了海归热,救了夏华。很多留洋回来的人,到西单看到了夏华的西服,面料和款式与他们在国外见到的基本相同。 这些人是敢穿的,买回去穿了,成了活广告。于是很多人来买,当时北京最贵的西服是398块钱一套,夏华卖到了一套680元,“真的很贵,我在中国政法大学一个月赚324块钱,还是加补助的结果,那是大学老师啊,而且我疯狂地讲课”。 结果可以想到——火了。 一个月下来,夏华就能赚几十万啊!那时还不使用银行卡,全是现金,面对一大堆的钱,夏华说,是蒙的。这么多钱,该怎么花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