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施振荣先生台湾“IT教父”的称谓早存共识。 1944年出生的施振荣,到今天为止,创办了台湾宏基集团并将赋予这家企业全球ICT产业标杆企业的象征,与此同时,他和包括张忠谋在内的那一代台湾企业家一起,因缘际会,共同为台湾找到并塑造了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使得ICT产业成为台湾经济的代表。 此外,他的“微笑曲线”理论更是代表了他对全球产业经济学的前沿思考。 施振荣先生成为台湾近30年来产业升级转型的最好见证者之一。我们是出于深入考察台湾近年来产业转型升级历程的目的去采访他的。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他对台湾企业家在当下和未来全球产业竞争中的生存之道报以坚定的自信和乐观,对台湾在全球产业定位中的角色和地位,也充满乐观,同时,对华人经济圈成为未来全球创新的中心也很乐观。 他告诉记者,“有人说一百年不会在中国出现创新,我不认同。我认为在未来30-50年,包括台商在内的全球华人为中国的创新会变成世界的主导”,“我在这个产业走了40年,我是很有信心的,只是说我没资格讲这话,因为那时候我就不在了,但是我有责任这样做,有责任要把信心传达给将来要落实的这些人。”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当日下午,施振荣先生因其对台湾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杰出贡献以及对“微笑曲线”理论的创造,获颁全球华人企业领袖终身成就奖。而在此前为期两天的《远见》杂志第八届全球华人企业领袖高峰会期间,他始终默默的坐在台下,聚精会神的听台上嘉宾的演讲,并不时的记着笔记。 不断为未来投资 《21世纪》:我们很想知道您对台湾这些年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这对大陆的东南沿海地区正在经历的产业转型升级或许有很重要的参照价值。 施振荣:在全球化的客观环境下,台湾很小,受到全球化的冲击也会更大,因为它本来就是做全球的生意,这就要求它必须不断的思索一个有效的方法去和全球竞争,这就需要台湾的产业不断的转型或者说升级。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到大陆去做生产,去赢得一个相对的比台湾制造有优势的环境。但实际上,我常常把台湾到大陆做制造当成是去赚过去的钱,只是用过去建立的产品技术,过去建立的客户关系,转一个地点再赚钱。这个钱可以赚多久?看着办吧。 但新的挑战迟早要到来,你不能说不准大陆来跟台湾竞争,没有这回事,因为包括大陆在内的其他地区的相关产业一定会成长起来和你竞争,所以,如果台湾不升级,不找别的领域来做的话,现在看起来是核心竞争力的东西,就会慢慢的贬值,贬值的意思是一旦别人学会的话价值就会降低。别人一定会把你原来核心的东西学会的,包括台湾现在会的,就是把日本原来会的学会了,而且不只是成本的问题,还有服务精神等都对客户来讲更有利了。所以日本就会受到影响。你一定要用旧的核心能力,在过去可以创造利润的基础,不断为未来做投资,找到新的核心能力。所以“微笑曲线”的观念,不是要放弃制造,而是利用制造的基础,一步一步的往更高附加价值的方向走。 《21世纪》:您刚才讲赚过去的钱,是不是可以说,对台湾的企业来说,因为转移到了大陆,等于向大陆借来的十几年的可以继续赚过去的钱的时间?而且,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假设没有大陆,台湾可能早就进行转型升级了,而由于大陆提供了这样一个便利,事实上使它拖慢了台湾转型的步伐。 施振荣:所有的企业都是赚过去的钱。你过去研究发展,过去努力,你是过去投资,就是现在要回收。至于后一种说法,当然有这种情况,在中小企业就有这样的现象,因为它没有那个能力去投资赚未来的钱,只能把过去的能力赶快利用大陆来赚钱。 《21世纪》:您觉得宏基有没有这样的因素? 施振荣:我觉得没有,宏基一直就是逼着往前走。我脑袋里想的就是我现在有了竞争优势,我当然不会忘记借重它尽快赚钱,但是脑袋里想的是打仗,尤其是面对国际化、品牌化的时候,你一定缺了人才、经验什么的,要未雨绸缪,因为总有一天竞争会到那个层次,所以一开始就要培养那种能力。当然,我的理念是,即便是投资未来,但这还是一种投资者,当然会影响当下的利润,看长不看短也不行,短的没有办法支持,也就没法经营下去,所以长短还是要做一定的考量。 就台湾产业的整体来讲,“微笑曲线”的右边(品牌和服务)还很欠缺,但为了打造这方面的能力,过去一二十年投入的也是很多,包括全球运筹的能力,库存管理能力,甚至有的台商到有市场的地方替你制造。比如说HP要到重庆,大家就跟它去重庆,它要到欧洲到美国到墨西哥,台湾企业就跟着去。所以说,台商已经是在做服务了,表面上它可能还是在做代工。 全球产业链的整合者 《21世纪》:我们有这样一种观察,就是现在全球的产业分工是,核心的研发在北美,然后通过台商在大陆进行制造,但台湾的产业地位会不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因为最核心的研发是在北美,而大陆越来越不满足于仅仅做加工,实际上就形成两端在挤压台湾做制造的空间。台湾在未来全球产业链中的角色是什么? 施振荣:台湾是价值链的整合者。在世界是平的全球化里面,要有人扮演这个角色,就是把各种不同资源做最有效的整合,所谓的这个整合不一定是全整合,做品牌就是从头到尾的都整合,做OEM就是整合一部分。 老实讲,美国硅谷的很多科技领先公司,没有台湾企业,它会活不下去。大陆做制造的话,没有台商在国际上建立的信誉,客户对他们的信赖度就不会这么高。还有整合有效管理的能力,大陆的制造厂商单独走出去缺的就是这个整合有效管理的能力能力。所以,你刚才讲的威胁和挤压,一定存在,不存在才怪呢。但是反过来讲,怎么样在这个客观条件下建立起自主或主导的力量,这是更关键的。 《21世纪》:您好像对台商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角色很乐观。 施振荣:威胁当然会有,所以我一直在呼吁台湾要走到所有主导的整合者,就是做品牌。但它现在确实是个中间人,但是,实际上所有的国际贸易都有这样的角色,关键看你这个中间人有没有办法有效掌控,成为一个相对有效、具有竞争力的整合者。台湾的中间人也要了解美国硅谷的很多创新公司,为了满足客户,财务、资金周转等也是台商帮客户去做。所以说,台湾绝对不只是一个中间人,它是个整合者,包括在大陆生产也是在整合大陆的资源。你看单一的项目是不完整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