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海普瑞发布澄清公告力证其唯一性,就原料药生产企业进行FDA认证程序进行详细说明。在5月17日的海普瑞媒体交流会上,从事原料药中介服务和药政中介支持的美国药物有限公司(DSC)CEO孔众进一步介绍,该公司将海普瑞带入美国原料药市场,2003年与美国客户、海普瑞签订了三方合作协议,至2005年海普瑞得到了美国FDA许可,向美国出口肝素原料药。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和工作单位的广东某券商保荐人胡先生就此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同行角度看,既然认定其为我国唯一通过FDA认证的肝素原料药生产企业,在保荐人的工作底稿当中应该就有相应的证据材料,通常而言,发行人和保荐机构应该不会拿这样重大的问题开玩笑。 市场争议发展到后期,海普瑞的竞争对手常州千红、南京健友、烟台东诚等都拒绝公开发表意见,常州千红更在其官方网站上发表公开声明称,公司及高管从未接受过媒体采访。 招股说明书显示,海普瑞2010年FDA等级和CEP(欧洲药典适用性)等级产品意向订单量超过7.1万亿单位。券商研究人员认为,基于海普瑞出色的药政注册能力,考虑到其他竞争对手的追赶需要时间,加上海普瑞的独到技术与质量管理能力,行业高门槛短期依然有效。 熟悉国际药政的人士认为,对于原料药而言,药政仅是一个入门的通行证,更高的门槛是质量门槛,原料药企业要经过客户较长时间的审计和产品稳定性检验,只有当产品质量要达到客户的内部控制标准(高于药典标准),才能够被客户申请注册成为供应商。 然而,海普瑞未来能否保持领先优势仍是最大的疑问。竞争对手都在进行FDA认证,虽未完成全部的7大步骤,但也许并不需要太长的追赶时间;制剂企业也未必愿意受制于唯一的原料药供应商。 竞争对手都在进行FDA认证,也许并不需要太长的追赶时间。海普瑞未来能否保持领先优势仍是最大的疑问。 上游供应能否支撑高增长 5月7日,看到内地首富易主的消息后,与海普瑞总经理单宇相熟的深圳本地地产评论家贺承军立马给单宇发了一则短信:“兄弟,多年来我知道你有点厉害,但没想到那么厉害。” 在其中,贺承军提到,有一次单宇说起他的企业是从事制药的,从猪小肠里提炼药物,贺承军还为此笑话他。贺承军没有想到,猪小肠让海普瑞成就了奇迹,又让海普端深陷原材料供应的质疑漩涡。 国信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提到,约2500根猪小肠可以生产1亿单位的肝素,预计随着技术进步,2012年2000根猪小肠可以生产1亿单位的肝素。就海普瑞2009年6万亿单位产量计算,国内获利用的猪小肠在加工成肝素粗品后,有38.86%流向了海普瑞。这让外界很不理解,这么多的猪小肠是如何流向海普瑞的,它的供应链是如何运作的,未来能否支撑海普瑞的高增长? 李锂在向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上游情况时表示,早先猪小肠加工是把肠粘膜部分刮掉,肠衣出口,现在则是从原先刮掉作为废物倾倒的猪小肠粘膜提取肝素有效成份,制成肝素粗品。对加工者来说,这是猪小肠价值的增值。海普瑞目前在国内拥有广泛的原料供应商网络,并与部分大型生猪集约化养殖和屠宰基地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实际上,采购的含义并不完全是指海普瑞去找供应商。投资人士雷先生说,他本来对此心存疑虑,后来从一位从事生猪屠宰业务的朋友了解到,他就是通过上网搜索找到海普瑞的联系方式,而成为海普瑞的肝素粗品供应商。目前,国内肝素钠原料药生产企业不超过10家,这决定了上游猪小肠加工肝素粗品的流向趋于集中。 根据我国生猪资源分布的地域性特点,海普瑞目前在湖南、安徽、四川、重庆等省市下设4个办事处。“猪小肠中肝素含量很低,必须就地及时加工,否则随着细胞凋亡或组织腐败,有效物就消失了,将肝素的有效成份初步富集起来方便保存、运输。”为保证肝素的质量,海普瑞要求新鲜猪小肠必须出自正规肉联厂,但其加工环节却是一种“包产到户”的分散模式,或者说是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责任田”模式。李锂认为,实际上是资源的分散性决定了这种生产模式最有效率。海普瑞已在布局上游,成立了成都深瑞畜产品有限公司,并拟设立山东瑞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两子公司均为肝素粗品原料生产企业。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研究人员指出,如果各省均按照生猪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政策和进行财政支出,2012年全国生猪出栏量至少是88154万头。国信证券研究报告则预计,2012年全国生猪出栏量为72500万头。业内人士表示,如果生猪利用率能提高至70%以上,猪小肠供应环节更应该不是问题。 但市场的质疑并未彻底消除,市场不仅担心原材料的“捉襟见肘”,也忧心产品质量的稳定和安全。 甫一戴上最高发行价的光环,海普瑞就面临诸多质疑。5月24日晚,海普瑞再次发布澄清公告,否认虚增收入。 时至今日,关于海普瑞的质疑依然不绝于耳,海普瑞的股价在上市近1个月时间里,最高上摸188.88元,最低下探127元,上市第4个交易日跌破发行价后持续震荡。海普瑞到底值不值这么多钱,市场最终会有明确的判断。 猪小肠让海普瑞成就了奇迹,又让海普端深陷原材料供应的质疑漩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