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美的股权争夺战正上演得轰轰烈烈,除了创始人兼大股东黄光裕与CEO兼被并购企业创始人陈晓两大阵营的对抗之外,PE人,也是影响此次战争走向的重要一极。 事实上,在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之下,尤其是在引入了之后,企业创始人、职业经理人、投资人三者已经形成隐然的“三极关系”,只是,在常态下,尤其是家族企业中,企业创始人会处于相对控制地位。 但“非常态”总有发生。创始人失去控股权,甚至创始人“被出走”的案例也不少,创始人重组董事会的案例也在发生。但在 “非常态”之下,依然能将公司做得不错,达成多赢的案例也不少,如刚上市的海辉软件和康辉医疗。 事实上,变化或“非常态”发生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有游戏规则可循,这也是一切现代公司治理的基础。 上市半个月,康辉医疗又获得了新投资者的认可。 根据8月20日SEC发布的文件,主权财富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购买康辉医疗120万份ADS,占康辉医疗全部股权的5.5%。 此项交易未披露收购价格,但按照当时的市值计算,GIC的这部分股权价值1500万美元。 在疲软的美股市场,康辉医疗获得长期投资者的青睐,按照投资人的说法,“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这种信任并非没有缘由。2008年康辉医疗的收入增速达到50%,而2009年则接近40%。 回顾康辉医疗发展的历史,2005年机构的进入是一个颇为重要的转折点。某种程度上说,后续五年中,康辉医疗的增长是创始人、职业经理人和VC产生“化学反应”的结果。 三方“密谋”激励管理层 2005年,接触康辉医疗半年的原TDF合伙人徐传陞发现创始人蒋谊康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 蒋谊康在1995年创立康辉医疗之后,还在只有10名员工的时候就把它改造为股份制公司,股东队伍增至六七人。 这看起来颇不可思议,蒋谊康的父亲蒋德华原是上海手术器械六厂设计室主任、高级工程师。两人原本可以成立一家父子家族企业,但蒋谊康却“不走寻常路”,选择将股权分散。 等到2005年,康辉医疗的股东队伍已经发展到十几人,蒋谊康本人的股份只占二成多。 有一个说明蒋谊康信奉“财散人聚”的例子。康辉医疗的副总裁杜军在2002年前原本是另外一家公司的总经理。这家公司生产和康辉医疗类似的产品。杜军所在的公司比康辉医疗要早发展十多年,杜与蒋两人在生意场上关系一直不错。杜军最后选择举家搬至常州,加入康辉医疗。 这一年,“大方”的企业家蒋谊康挖到了专业化的职业经理人杨利波。 杨利波之前在强生DePuy部门工作了四年。蒋谊康力邀其加入,本意希望其负责开拓OEM业务和海外市场。 事实上,此后康辉这方面的发展成绩斐然,2005年6月,康辉医疗成为强生的OEM厂商。2006年2月,康辉成为派瑞格的OEM厂商。2008年4月,康辉成为巴奥米特的OEM厂商。 杨利波后来升任康辉医疗CEO。 但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模式在康辉医疗内部发生了碰撞。杨利波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股东们做这个企业目的是什么?如果想做百年企业,挣到钱,这好商量,如果希望百分之百控制,亲戚朋友都在,享受做老板的感觉,那就不用做了。” 因为公司股东有大量亲戚在公司任职,最后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成了康辉医疗急需解决的问题。 VC机构们的助力则成为解决公司股权关系的关键。 8月11日,杨利波在美国参加上市敲钟时也曾提及:“公司能做到今天的成绩,关键的因素第一个肯定是风险资本的进入,我们得以对公司的治理结构进行改造。” 合伙人向本报回忆,2005年接触康辉医疗,起源于看到一份骨科领域的报告,康辉医疗位列其中。章苏阳也拜访过创生医疗,但它没有融资需求,便将目光瞄准了康辉医疗,后者过硬的质量也给章苏阳留下了印象。 “他们都是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干活的人。一点不玩虚的。”章苏阳如此评价。 2005年,还在TDF的徐传陞,也在全国看了三四十家企业,终于在江苏常州发现了康辉。到现在,他觉得蒋谊康是一个非常值得敬佩的人,这种大度在他所见的民营企业家中是比较少见的。 “2005年我们跟他接触的时候,有一些决策上,很多时候签股东协议也要等很久,因为有十来个股东。部分股东持股十来年了,也想退出。当时蒋总也力邀杨总来做副总裁,后来他升任CEO。杨总的角色是比较重要的,他也在考虑从外面找一些人才。我们和IDG帮助公司从老股东那里(把股份)买过来,也同时体现股权激励,应该说换了一波管理团队。”徐传陞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