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江苏省启动大学生“村官”工程,1011名优秀大学生通过层层选拔,最终成为了第一批省选大学生“村官”。如今,大学生“村官”3年服务期即满,“外乡人”是否变成了“村里人”、“带头人”?这批大学生“村官”是选择留下还是离开? 1/3留任大学生“村官”愿扎根农村 大学生“村官”既不属于公务员,也不是事业编制人员,其身份定位问题一直是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的后顾之忧。在苏大师生与大学生“村官”们的座谈中,大学生“村官”们对自己今后的发展表示了种种担忧,报考公务员是不少人服务期满后的第一选择。虽然国家的政策好,明确提出从基层公务员岗位中拿出一定比例的名额,定向招考大学生“村官”,但基层公务员岗位有限,通过定向招考、公开招考走上公务员岗位的大学生“村官”仍然是少数。 苏大师生从连云港市委组织部了解到,该市2007届省选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的有177人,其中29人走上了公务员岗位,2人进入了事业编制,留任的有140人,还有几人选择了考研和自谋职业。留任的大学生“村官”中,47.16%的选择在没有考取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情况下,“暂时留任准备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仅有34.66%的大学生“村官”选择“继续留任村干部,扎实工作干出实绩”。 全程参与调研的苏州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马德峰表示,部分大学生“村官”没有做好长期扎根基层的思想准备,甚至把农村当成了复习备考公务员的“自习教室”,看中的是国家给予大学生“村官”报考公务员的优惠政策,这就有悖于国家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的初衷。 创业留人,资金和技术是个坎 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为了让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干得好”,在创业贷款、技术培训、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了不遗余力的支持。连云港灌云县就要求大学生“村官”人人都有创业项目,将其作为融入农村、拉近与群众距离的重要手段。通过这些基层的实践努力,也确实涌现出了不少大学生“村官”创业成功的典型。 张建明是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8届毕业生。现任职于赣榆县柘汪镇“村官”的他,在2009年创办了虾精加工厂,目前已经实现了毛收入近60万元,用工26人,带动村民年收入增加1万元。张建明已经为自己的虾精加工申请了专利,获得了自主知识产权,“我的产品有望取代鸡精,成为第三代调味制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