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源认为,受高等教育的影响,待业大学生十分看重个人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他们与高等教育培养体制之间也并未呈现紧张态势。所以,与其他“失业群体”相比,待业大学生对社会更显宽容。 不足一成的待业大学生认为自己属于社会精英 在社会舆论中,人们普遍认为眼高手低是他们拒绝工作的重要理由。 然而,调查显示,在自我角色的认知上,63.8%的人认为自己介于精英与普通劳动者之间,28.8%的人认为自己是普通劳动者的一员,仅有7.4%的人认为自己属于社会精英。 报告认为,待业大学生并不认同“精英”和“普通劳动者”二元思维下的角色划分,他们更乐意接受两种角色之间的状态。 在薪酬待遇上,48.5%的人愿意接受1001~2000元的工资收入,这远远低于上海市发布的2009年毕业生指导工资:大专、本科、研究生依次是2237元、3000元、4634元,甚至呈现“廉价低估”的现象。 而待业大学生对个人发展空间的需求则十分强烈,且将个人的专业特长作为个体向上流动的主要优势。在“您转换工作的原因”的问卷调查中,47.1%的待业大学生是因为“原有工作不能发挥专长”,占据影响因素的首位。 人们往往认为个人不努力是造成大学生“失业”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待业期间,他们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失业问题引起的焦虑、恐惧以及群体事件、犯罪等现象已凸显其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待业大学生被视为亟须治理的“社会负担”。 但在“最能体现目前状态的”问卷调查中,最能体现待业大学生生存现状的是“积极向上”。其次才是奔波劳碌、前途渺茫等。 报告认为,待业大学生并不拒绝辛苦、薪酬较少、职业声望较低的工作岗位,他们主要追求的是个人向上发展的空间。 超四成的待业大学生对用父母的钱感到惭愧 研究发现,待业大学生在经济上处于“半独立”状态,有57.5%的待业大学生依赖家庭经济的支持。这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已暗示待业大学生是“啃老族”。那么“啃老”的原因是责任感的缺失吗? 值得关注的是,从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来看,待业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经济独立和家庭反哺意识。数据显示,在“您最想实现的愿望”中,34.9%的人渴望尽快能独立,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一点在“对父母的心情”调查中可以得到佐证,42.5%的待业大学生认为“还在用父母的钱,感到很惭愧”。 对此,李源源认为,由于待业的处境,家庭成为待业大学生“不得不”依赖的主要对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待业大学生独立意识和家庭责任感缺失。相反,待业大学生试图利用家庭给予的最基本的经济支持,通过积极、主动寻求岗位的方式来实现个人的经济独立性,从而回报家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待业大学生的求职动因来源于其对家庭的责任感。(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