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至29日,第十届“海外侨界高新技术人才为国服务志愿团”交流会在北京和杭州先后顺利举行。众多海外侨界高层次人才怀揣150余项科研项目回国寻求创业及合作机会。“志愿团”已经成为海外侨界高层次人才寻求回国创业机会的重要平台。 回国恰逢其时 “现在回国创业,可以说机会颇多、恰逢其时。”“志愿团”的成员之一、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科协生物技术和制药委员会主席廖结楼说出了很多人的想法,“眼下在欧美国家,‘到东方去’之说颇具号召力。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欧美国家经济普遍低迷,但是亚洲,尤其是中国,经济依然稳步前进。这对海外人才颇具吸引力。”事实上,近年来,通过政府和民间的诸多平台,许多海外高层次人才选择了回国发展。他们有的自己创办了企业,有的被高校或科研机构聘任为专家。 把回国的想法真正付诸实践自然不是个容易的过程。中国国内各方面环境的不断改善无疑是吸引这些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美国,纳米技术产业化需要10亿至17亿美元的资金支持,耗时需10年以上,但专利的有效期限只有20年。”研究纳米技术的旅美学者魏启明说,“而在中国,此技术产业化只需5年左右,所需资金只为美国的1/10。”再三权衡后,在美国呆了整整28年的魏启明终于下定决心回国发展:“我很早就开始关注‘志愿团’的这次活动,我希望为我的项目找到好‘婆家’。”他没有失望。在活动现场,魏启明人还未坐定,一名浙江杭州萧山区的民企负责人就找到他,洽谈起魏启明带来的“加快纳米生物医学产品向商品的转化”项目。两人站在大厅一角,很快就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并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前后才花了40分钟。”魏启明笑着说。 创业尚存忧虑 “海外人才回国创业一定要有不畏艰辛、破釜沉舟的心态,甚至要抱着‘倾家荡产,老婆改嫁’的念头。有了这种心态和胸怀,创业成功是早晚的事。”已回国创业并取得成功的杜进平博士如此感慨。他的话幽默中也透露出了海外人才回国创业面临的种种问题。对此,在此次“志愿团”的活动中,许多团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为了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系列相应的政策法规。不足的是这些措施往往有一种‘重创新轻创业’的倾向,往往忽视了真正有效的创新必须要依托大量的创业才能进行。”旅加多年的孙向成举了个例子,“在吸引人才归国的各项政策措施中,往往是以学历或科研成果作为待遇标准,较少考虑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的实际需要。各地不少项目扶持资金的发放,也往往依照科研成果,较少考虑科研转化和市场需要。” 另外,近年来,中国许多地方纷纷推出各种创业园,希望能筑起凤巢引来凤凰。但是,正如旅美博士高建华所指出的:“由于缺乏一整套科学的项目评估机制和有效的融资渠道,不少创业园实际上扮演着物业管理公司的角色,有的创业园甚至采取了简单的房租补贴形式。”如何真正发挥创业园的优势,为这些回国创业的海外人才提供更好的服务无疑是相关各方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对于海外高层次人才而言,回国创业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便是家庭。在外生活工作多年的他们大都有了一个非常安定的家庭,配偶与子女的生活也早已在当地步入正轨。如果一人回国创业,那便是夫妻长年的两地分居和父母与子女的长期分离。但如果携全家一起回国则会面对另一堆问题。正如旅美企业家郭宏亮所说:“我的一对双胞胎女儿从小就生活在美国,根本不会说汉语。要是举家回国创业,她们肯定会很不适应。” 有交流才会有了解,有了了解才可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志愿团”正是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只有明白了海外人才的真正所需,才能对症下药,更好地吸引他们回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第6个烧饼” “海外侨界高新技术人才为国服务志愿团”交流会今年已是第十届。十年磨一剑。“志愿团”为海外有意向回国创业的人才和中国国内求贤若渴的单位构建起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平台,这是“志愿团”成员的一致感受。 此次“志愿团”约120名团员中一多半是有了回国意向不过还在考察阶段的海外人才,此次活动对他们而言正是一次极好的考察机会。还有一部分团员是参加过多次“志愿团”活动后最终下定决心回国并已有所成就的人,他们现身说法,用自己的经历诉说回国创业的酸甜苦辣。 是否回国创业,对这些在海外工作生活多年的人来言无疑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决定。谨慎再谨慎是自然的事。这也是为什么“志愿团”中有一部分成员已连续几次参与此类活动,这也是为什么“志愿团”的活动需要一直持续下去。 北京市侨联副主席苏建敏以一个活泼的故事诠释了“志愿团”活动的意义。这个故事寓意深刻:一个饿汉来到一家客栈要烧饼吃,吃完第1个觉得不饱,又吃第2个,一共吃了6个烧饼才满足。饿汉感叹道,早知道只吃第6个烧饼就行了嘛。苏建敏说,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有可能只是“第1个”、“第2个”烧饼,成效或许并非很快很明显,但却绝对是有益的,是值得做的。最终,海外人才回国创业将是大势所趋。“第6个烧饼”我们一定会“吃”到,一定会“吃”出成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