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内容是2006至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其中包括大学本科及高职各专业就业率及失业量。调查显示,本科专业中工科大类、管理类专业就业最高;高职专业中,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轻纺食品大类、交通运输大类等工程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大,就业前景看好。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本科专业中,法学、英语、医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近年来热门专业被亮“红灯”,就业率排名垫底。其中,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工商管理、会计学、电子信息工程等十个专业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达10.38万人,占了本科失业总人数的33.3%. 为何这些很多人眼中的“热门”专业,就业会“遇冷”?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公司总裁王伯庆认为,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原因。法学、医学等专业主要是因为就业门槛高,本科阶段仅是专业学习的开始,应届毕业生不能马上胜任,因此遭遇“就业难”。而英语、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失业率高,是因为近年来全国高校大量开办、无序扩招,造成人才市场相关需求供大于求,几近饱和。 据分析,导致这种“热报考、冷就业”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高校忽视社会需求、体制僵化,另一面则是由于学生和家长选专业时的盲目性。“我国的高校就像一间裂开的房子,一边是计划体制,一边是市场就业。用计划体制招生和管理,而把就业交给市场决定,两者无法良好衔接,这就造成了高校现在的就业危机。”王伯庆说,高校应该以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建立专业预警机制,根据社会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完善课程建设,保障学生学有所用。只有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才能吸引生源,搞好“出口”才能“进口”。 也有专家提出,高校应进行专业就业环境分析,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职场文化。据了解,毕业半年内就业后离职的人数中,84%是主动辞职,被单位辞退的比例仅占6%,很多大学生被认为工作稳定性低,好高骛远。因此,高校教育应让大学生学会准确定位,规划职业生涯,提高适应能力。 此外,专家还提醒学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不要一味追求“热门”。要详细了解相关专业的开设状况和就业需求,并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理性选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