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余闯)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带领村民种植食用菌,成立北京爱农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蔬菜育苗基地及配送中心,让村民钱包鼓了起来……说起陈墨,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王场村村民王强直竖大拇指。 陈墨是北京农学院2007届食品工程专业毕业生,现任王场村主任助理。每次听到村民的称赞,他总说:“乡亲们增收致富、我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母校和专家顾问团教授们的大力支持。”时下,春节刚过,他已经开始忙着为乡亲们筹划新的增收项目。 如今,和陈墨一样,京郊基层处处活跃着北京农学院学子的身影。北京农学院是北京市属高等农林本科院校。2006年年初,北京市大学生村官计划全面启动。近年来,该校共有587名毕业生担任村官。“为培养出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学校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机制,包括前期选拔、后续支持、技能培训等。事实证明,学校做足了‘功课’,我们的村官尤其受基层欢迎,个人成长和当地发展实现了双赢。”北京农学院党委书记王慧敏说。 据北京农学院校长王有年介绍,早在2006年,学校就成立了由12名熟悉农村工作的教授组成的专家顾问团,多次深入农村,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技术支持。学校还建立了教授推广制度,鼓励承担科研项目的专家教授,聘请大学生村官担任科研助手,培养他们的科技推广和服务农村能力。 “母校对食用菌创业项目非常支持,创业教研室的李兴稼教授在听完我们的计划后,推荐我们加入了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专家对项目进行了分析论证,之后还专门提供了5万元无息贷款。学校还向我们提供了菌种和超净工作台用于蘑菇接种。”回忆起当年学校给予的帮助,陈墨的眼中饱含感激。 2008年,学校的专家顾问团扩充到100名教授,以百项实用技术为依托,建立专家与大学生村官的“一对一”服务体系。2009年,学校启动大学生村官科技推广服务,由学校专家团队带领以大学生村官为主体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带动培养帮扶多名骨干农民,形成“传帮带”式的科技培训与技术推广体系。 为了做好服务工作,北京农学院还不断完善技能培训体系,编辑出版了大学生村官系列培训教材,还通过举办科技培训班、建立农业推广硕士授予点等方式,提高大学生村官本领。5年来,学校共编写出版了30册培训教材,累计400万字,举办村官班训46期,累计培训村官2000人次。 2010年,学校牵头研制出了“农事通”,它是首款基于网络技术服务大学生村官的便携式智能产品,是百名专家顾问团资源的有效整合。经常手把手指导大学生村官的陈学珍教授高兴地告诉记者:“以前,电话一响我就得跑农村,现在电话一响,很多都是‘农事通’发的彩信,我可以坐在家里或是在学校里远程指导学生解决虫害问题了。”“输入‘黄瓜虫’,就能跳出来几十条相应的黄瓜虫害信息,我再也不用着急找专家求教啦!”北京农学院2009届毕业生、门头沟区斋堂镇西胡林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吕文正,也为手机上的新增功能欣喜不已。 2010年年底,北京农学院召开实施村官工作5周年回顾暨村官“十佳”科技推广标兵表彰大会,鼓励大学生扎根农村、带领村民致富的科学精神。“有母校做我们的成长后盾,我们对农村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了。”北京农学院2008届毕业生、密云县河南寨镇下屯村主任助理高明星高兴地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