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年里,微博迅速在中国市场落地生根,颠覆性地改变了人们信息交流的方式。当人们发现微博可以让自己交际的圈子无限扩张、分享和沟通的门槛无限降低时、为微博着魔的人群也开始迅速增加:名人和草根、政府和群众、媒体和读者、朋友和陌生人……从来没有哪款互联网应用把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参与到同一个“游戏”。“游戏”里的所有人仿佛被魔力驱动,随时随地产生和创造思维碎片、事件、新闻和信息,乐此不疲地传播和分享。 面对微博——这一被誉为2010年中国互联网“最成功而且没有之一”的创新,其他互联网公司自然坐不住了:“投资上限不封顶”式的口号、“只能成不能败”式的军令状此起彼伏,它们寄望微博掌握互联网的未来。 但回头看2010年的厮杀结果,率先摘微博“桃子”的既不是饭否、嘀咕这样的产业先行者,也不是掌握“杀手级应用”的腾讯、搜狐,而是一家传统的新闻门户网站,几乎已经从人们视野中的互联网巨头淡出的新浪。 一串串数字见证了新浪微博的爆发力:2009年8月28日,新浪微博正式对外公测,仅66天后,用户数就突破了100万;2010年4月28日,用户数被刷新成1000万;10月,新浪微博的用户达到了惊人的5000万——伴随用户数字的急速膨胀,新浪多年“波澜不惊”的股价也开始飙升,几乎翻倍。新浪CEO曹国伟宣布:新浪正从一家传统的媒体网站向一个开放的互联网应用平台转变,这比“数字”更令他着迷。 门户的自我救赎 以新浪为代表的门户网站们是中国最早一批互联网民“网上冲浪”的入口。互联网诞生时,刚刚接触这一新生事物的互联网民面对网上浩如烟海的信息感到无所适从,新浪们开始为他们建立网络上的“综合信息超市”,并借此确立了内容+广告的商业模式,很快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的第一批巨头。 但随着产业的飞速发展,门户们被用户依赖的红利时代逐渐过去了——用户们进入互联网的入口开始多样化,懂得利用机会的互联网公司们建立起网络广告外各式各样的盈利模式,如个人增值服务、游戏和电子商务,他们借此获得的增长速度令门户单一的商业模式相形见绌。 最典型和最成功的做法是腾讯。腾讯以杀手级应用产品QQ为基石,衍生出多种个人用户增值服务和游戏业务,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很快在市值上远远把搜狐、新浪这样的门户网站刷在了后面。而令门户们极度不爽的是,他们发现以QQ开始弹出资讯框为标志,腾讯大力发展门户和广告业务时,自己的优势领域和业务也很快地遭遇到蚕食。 门户网站们面临的问题还不只是如腾讯般的产业新贵虎口夺食,他们赖以生存的门户+广告的商业模式自身就遭遇到了成长的瓶颈,比如新浪的用户很难沉淀下来,往往只是浏览而已,看完就走。因此,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在这个广告主越来越精明的时代,“点击量”还有多少含金量?庞大但缺乏黏性的用户群体还能为广告主带来多少价值?况且展示类的广告位置总有卖完的那一天,价格也不会无休止地水涨船高,那么该如何实现增长? 其实,谁都知道如何深度地和用户打交道,比如垂直细分的资讯类网站就深谙此道,篮球新闻领域就有这样一个例子,如虎扑这样的专业篮球网站开始以严谨的原创新闻内容、视频点播直播、完善的社区讨论机制和社区购物一条龙服务,让许多篮球迷深度“滞留”,并借此开发各类精准和深度的营销模式。但门户“大而全”的服务模式注定不可能达到面面俱到这样的效果。 如果不作出改变,新浪不只会丢掉现在,还可能失去明天。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拉开了大幕:腾讯热火朝天地在各个手机平台开发QQ客户端,百度忙着嵌入搜索程序……新浪虽然也有移动产品手机新浪网,但即使不考虑传统互联网上缺乏杀手级应用的尴尬,当终端从PC变成巴掌大的屏幕时,如何保证“新闻超市”的价值不会缩水? 面对这些难题,新浪曾经的“兄弟”企业网易和搜狐异常坚决地向门户挥别:网易早早开发了邮箱,更是彻底转变成一家游戏公司——早先单凭原创游戏就跻身国内游戏公司三甲、如今又和世界上最优秀的游戏开发商之一暴雪深度合作,旱涝保收;搜狐研发的输入法堪称其近年来的最大成就,以几乎垄断的姿态占据了国内用户的电脑,游戏业务同样风生水起。 新浪则表现出了犹疑和固执。一方面,新浪曾经努力做过许多尝试,比如代理运营网络游戏、开发即时语音聊天工具等等,这些新的服务和应用有失败的,也有取得一定成绩的,但没有一款产品和服务让新浪得到颠覆性的改变;另一方面,尽管谁都知道增长乏力,门户和网络媒体始终是新浪的战略重点,从来不曾放弃。 这其中的原因一定错综复杂,但不管“坚守”媒体战略是主动还是被动,当全世界的目光被大洋彼岸的Twitter吸引过去时,新浪意识到“坚守”应该换来回报了。尽管当时还没有人敢于断言微博能在中国的互联网产业达到怎样的高度,但微博的最基本属性、也最容易被预见到的价值就是全新的媒体产品,对新浪而言,长期积累的媒体运营经验和资源终于有了崭新的用武之地——媒体做媒体,这算对路了。微博立项也就多了一个看上去更切实的理由:我们不做,谁做?我们做不成,谁能做成? 控制力 微博项目启动后,新浪手机微博渠道负责人李梁戏称自己得了“强迫症”:在朋友、同行各类熟悉或不那么熟悉的圈子里,她每接触或新认识一位朋友,总是习惯看对方的手机上是不是安装了新浪微博客户端,如果安装了,这款客户端是不是张冠李戴了?原本适合安卓系统的安到苹果系统上了?她会很热情地问对方是否介意自己帮忙下载合适的那款客户端,顺便拿出本子记录对方安装客户端遇到的难题。寒暄过后,她也总会加一句:“回头咱们多在新浪微博上联系啊,我都习惯了。” 把工作融入生活的李梁是新浪在微博战役中全民皆兵的一个缩影,而这种举公司之力的刺刀战精神体现出新浪在项目上的强执行力,或许正是新浪微博胜出的关键原因:没有哪家公司的“点子”有独到不可复制的秘密,或者资源上有压倒性的优势,但在执行层面,却一定会有高下之别。 新浪微博项目的强执行力是自上而下的。有观点认为,新浪尝试过的各种产品应用和服务之所以鲜有让人惊喜的建树,并非是业务方向不对,而是和新浪长期的股权分散、决策权不明确,以至于难以进行门户外的战略长期投入有关系,曹国伟自己也承认“没真正的老板,很难去做长线的生意”。 因此,2009年9月28日的MBO应该被视为新浪发展的里程碑事件之一。这一天,新浪宣布向以曹国伟为首的管理层定向增发560万普通股,曹国伟及管理层以9.4%的持股率成为新浪第一大股东。曹国伟在随后给员工的邮件中称:“MBO……让我们有更强的控制力,更加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 当然,在MBO以前,曹国伟就已经开始用“更强的控制力”推动微博的立项。在2009年5月份正式在会议上讨论微博项目前,新浪内部早已在2008年抽调各部门的精英人手从事SNS产品“朋友”的开发工作,据称当时的产品完成度已经很高,但曹国伟最终认定凭借当时的技术和人力很难让这款产品一炮打响,况且SNS在中国已经是一个竞争程度很高的产品了,而“微博”机不可失,因此曹国伟果断地停掉了“朋友”,把企业最好的资源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微博项目的开发。 “企业内最好的资源”包括曹国伟本人,曹国伟亲自担任微博项目的总负责人;还包括他的得力下属,时任桌面产品事业部主管的彭少彬等;同时,新浪在内部挑选相关的重要部门,发送内部非公开邮件,征集和选拔各个重要部门的精英人员,2010年再次在公司内部大范围发送公开邮件,抽调人手,组建单独的微博产品事业部。如今,微博事业部还在不断壮大,新浪员工戏言:微博项目组最初只占据总部18层的一隅,现在,微博事业部已经“赶跑”了其他部门,独自霸占一层了。 至于“最快的速度”,除了迅速组建团队、配置资源外,用最早参与微博项目的新浪员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