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话说:公司已经很久没见到如此疯狂加班了。先是技术团队,每天基本上是“无休止地开会讨论”,然后就是不停地干活,加班到凌晨3-4点都是常事,“恨不得吃住在公司”,当技术团队取得了一定成果后,运营部门紧接着新一轮加班。
如此“速度”让新浪微博的公测时间定格到了2009年8月28日。尽管连新浪内部都不认为这是一款非常完善的产品,但“时机”的意义大于一切:当时中国的微博产品还处在一个“青黄不接”的时段:产业先行者如饭否等遭遇到了监管这个绕不过去的问题;而其他的巨头如腾讯、搜狐等还在对微博应该投入多少进行观望。 半年后,当他们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新浪微博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极具黏性的用户圈子,这个“圈子”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已经凌驾在后来者的企业品牌和产品之上。 同时,长期积累的媒体资源和运营经验以及各个业务部门的通力配合帮助新浪把握住了这段难得的市场空白期: 首先还是监管层面的“保障”,相比饭否的“疏忽”,新浪的老本行就是媒体,长期战斗在内容监控的第一线,经验丰富,流程明确。据悉,在新浪内部有几百号人力和机器的方式,24小时监控网友们时刻发出的信息。不过新浪也宣称,即使再琐碎,也会注意尽可能地不出现“粗暴”地删除信息的情况。比如怀疑有些信息或新闻是错误的,尽可能和博主取得联系后再进行处理。 其次,尽管微博事业部先后是独立的团队和部门,但其他业务部门都无条件地配合,比如名人战略是新浪博客过去的成功经验,在运营过程里各个业务部门也都积累了足够的资源,复制到微博最初的推广顺理成章。因此新浪当时几乎所有的员工都有“名人”指标的任务,即使指标完成后,各个新闻频道都还设置了数量不等的微博专员,负责维护微博上的名人关系。 曹国伟本人更是身体力行,天天在微博上和中国企业界的大佬们谈笑风声,频繁“勾引”网民粉丝,2010年12月31日,曹国伟在观看《印象普陀》时突然宣布为转发微博的网友送上一条围脖。据新浪员工说,曹国伟本人虽然“公务繁忙”,但围绕派送围脖的承诺,大到工厂工期、原料,小到数据统计、网页细节,都一一把关并监督。1月17日开始就有网友陆续在微博上“炫耀”收到的围脖了。 无线部门参与微博业务的方式更深度,直接负责移动业务,原因是移动互联网和传统的基于PC的互联网玩法非常不同。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微博的PC客户端只需要针对一个操作系统(最多再把苹果的操作系统算上)进行开发,但手机上的客户端就需要面对安卓、苹果、塞班等各式各样的系统和终端机器。 努力得到了回报,新浪微博用户的爆发式增长在业界有目共睹。而且,微博也打通了新浪媒体战略积累的资源,比如用户在观看新浪主页上的新闻时,可以随时分享到自己在新浪的微博,引起围观和讨论;新浪反过来也可以就某一新闻在微博上产生的讨论制作成专题,再在首页推荐。就这样,用户在上新浪的时候终于不再是走马观花式地浏览,而是其乐融融地沉淀下来了。 【新浪微博有,Twitter没有的】 一、博客式评论。和Twitter的回复功能不同,新浪微博的评论并不独立显示在列表中,而是列在主题的下方,围绕同一篇微博的所有讨论都可以在同一位置轻易地看到。 二、聚合身份认证用户。为了避免身份混淆,新浪微博实行名人身份认证策略。这些身份认证用户被大量地赋予了各界社会名流和品牌。 三、嵌入图片和视频。通过点击缩略图,那些能够被轻松插入任意一篇微博的图片和视频都可以在不离开当前页面的情况下浏览。不但用户感到方便,品牌也可以轻易地在发布微博时插入视频和图片资料。 四、无所不有的首页。和Twitter差别很大,微博的首页包含各类列表信息,如“人气用户推荐”、“热门话题榜”、“可能感兴趣的人”等。 五、“热衷”于链接自动简缩。尽管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方便用户,但对于那些需要向用户准确说明他们要表述的网址的时候却成了麻烦。(本文节选自《7 things Sina Microblog (Weibo) has that Twitter doesn''t》,有删减,原文作者:Jeremy Webb ,翻译:沉香玉) 互融和互通 公测一年,注册用户超过5000万,用户平均每天在新浪微博上发布超过2500万条内 容……把这串夸张数字的诞生逻辑解释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支撑它们的必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媒体优势、执行力和速度、名人策略等都只能是其中的一环。 要找寻更本质或者更全面的答案,不妨从一个用户使用微博的过程入手:如果只能输入或转发140个汉字,只能通过电脑打开浏览器、登录专属网址,点击“我要发微博”的按钮……这显然不是微博的价值,因为能发布的信息有限、发布手段单一而且繁琐。而网民需要能够随时随地发布任何他们产生或者接触到的信息,这就需要产品提供者为他们创造各种生产、分享信息的渠道和便利条件,比如不但能分享汉字,还能分享视频、音乐、图片;比如在即时通讯工具的签名更新可以自动同步到微博上;在视频网站上看到一段精彩的视频,只要点击一个“分享”按钮就能转发到博客;在各种移动终端上,“傻瓜化”和“一键式”发送微博内容;比如…… 这就是微博产品的用户体验,新浪很清楚过去的媒体战略虽然是微博产品获得良好开端的关键因素,但在微博产品的长期运营中,“媒体”式生产内容然后一对多发布的运作手段和思维方式承载不了创造微博用户体验的任务,甚至也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独立承担这样浩大的工程。因此曹国伟提到,组建微博事业部固然是因为微博产品的战略意义重大,但同时也希望新浪这一次能够不受过去经验和思维方式的桎梏,以平台的方式去运作微博产品。 做平台的基础是开放。微博产品本身在技术接口上是开放的,以便于第三方开发者围绕新浪微博开发各种应用,此外,新浪微博会提供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身份识别框架,第三方网站可以把自己的账号系统和微博账号绑定,或者主动添加分享按钮……这些设置在技术层面都没有什么障碍,关键是如何获得合作伙伴的青睐。 网站层面的合作相对简单,新浪微博掌握着庞大、高黏性而且递增速度飞快的用户群,因此有足够的底气和数据对第三方网站说:我们的平台为你创造价值,比如你的视频内容在我们微博的点击量是在你们网站点击量的几十倍,都是非常有诱惑力的招安口号。可能麻烦的是如何破解合作网站对新浪的戒心。一些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网站如LBS(基于地理位置的增值服务)在和新浪合作时,就非常担心新浪会过河拆桥,然后自己研发LBS业务。 其实这种担心是很有道理的,腾讯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但起码现在新浪在各种公开和私下聚会场合,都表达了与合作伙伴共赢的态度,会专心经营微博。 至于招揽开发者,就不得不提新浪微博在2010年最重大的活动:11月16日在京举行开发者大会。这届大会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新浪向开发者抛出橄榄枝的大会: 资金的激励当然必不可少:新浪联合几家投资机构,建立了国内首个微博应用开发基金,第一期规模是2亿人民币,新浪出资1亿元,用以鼓励和帮助在微博上平台上的开发者,并且挑选有潜力的项目进行投资。在收益分成上,新浪和开发者三七分成。而且不会排斥开发者同新浪自有的开发项目竞争,比如手机客户端,新浪会着重做商业价值不是那么高,适应所有手机平台和操作系统的基础型客户端,他们希望针对每个手机平台、操作系统,个性化的客户端由第三方开发者完成。 同时,新浪对开发者承诺会尽可能降低开发应用门槛,提供完善的服务。比如新浪微博为开发者建立了一个专属的区域——新浪微博开放平台,开发者通过简单的注册流程——不需要繁琐的文件,也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就可以基于这个平台开发应用。同时曹国伟还亲自承诺,微博平台“API的访问成功率,我们将保证这个数字在99.95%以上,一年365天永不间断,都有专人服务”,“API的请求响应速度,我们将保证所有的接口请求在0.1秒之内给出响应”。 不难想象的是,如果平台运营得当,新浪微博有潜力成为把诸多互联网应用如SNS、LBS等联系在一起的核心应用,成为互联网上最底层、最原始的架构。新浪在理论上可以借此建立一个新浪、用户、合作伙伴、广告主共同参与的、能够良性循环的商业体系,衍生出多种商业模式:比如企业用户将面临多样化的广告渠道;再如开发者可以通过应用增值服务获得收入,从而彻底改变新浪门户时代商业模式单一而且增长乏力的难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