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VIPKID召开D轮融资发布会,2亿美元的融资金额打破了K12在线教育领域的单笔融资记录,随后不久,作业盒子也宣布完成2亿元B+轮融资。 历经五年探索,一度陷入资本寒冬的在线教育似乎开始有了行业回暖的迹象,一时间关于在线教育能否风口再起的讨论甚嚣尘上。更为关键的是,共享经济的投资热潮已然陷入尾声,市场上同样需要新的风口来刺激互联网经济的生长。 只不过单靠融资记录的突破,恐怕并不能证明在线教育有成为下一个风口的趋势,尤其是行业痼疾之下,新一轮的资本青睐可能也意味着新的风险。 巨额融资背后的理性回归 据IT桔子最新整理的创投数据显示,截止10月16日,2017年度在线教育领域公开的融资次数超过150笔,累计融资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其中K12领域融资公司有38家,融资金额接近41亿元。表面上看,共享经济席卷资本市场的情况下,在线教育还能获得如此频繁的融资次数,或许已经彰显了该行业得到市场认可之后的商业价值。 但是与2014年投资风口不同的是,从近一年的融资状况可以发现,其实市场上早已不是当初的那种投资热潮,这就说明理性回归可能意味着在线教育很难重新站在风口之上。 以融资的具体情况来分析,近几年的融资多集中在种子轮、天使轮、Pre-A 轮、A、A+轮等早期轮次。例如今年1-3 季度中,早期融资事件都超过一半,达70%上下,但与轮次集中的状况恰恰相反,融资金额反而主要加注于中后期融资阶段的在线平台。 数据显示,2017年第三季度的69起早期融资,披露的融资总金额为18.42亿元。而中期融资阶段(B、B+、C、C+轮)的案例有16起,披露的融资总金额为22.96亿元,后期阶段(D轮以后及并购)的案例共4起,金额却达到了22.03亿元。 这种情况说明两个问题,一方面投资在线教育的资本广泛遍布早期项目,这侧面印证了教育市场的需求确实在逐渐升温,尤其是二胎政策的放开,使得家长对教育的关注明显提升。另一方面,更为关键的是,资本还是青睐于较成熟的项目。换句话说,虽然在线教育行业并没有形成稳定的格局,但随着早期成熟项目或平台对资本的吸引愈加集中,也就意味着其他相对弱势的中小教育产品,将会面临洗牌期的淘汰。 尤其是在市场探索阶段中,各类平台非但没有一套成功盈利的商业模式作为支撑,反而盲目跟风,造成了平台日益同质化的倾向。这种情形之下,依赖融资就成了平台存活的最重要希望,而新晋参与者或小平台恐怕在吸引融资方面没有任何优势。由此可见,投资理性回归对整个行业来讲,并不全是好事。 五年探索未果,成功的商业模式路在何方? 8月16日,培生集团宣布将其环球天下教育集团(环球雅思)的业务,以80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中国一家名为“朴新教育”的公司,而六年前培生买入的价格是2.95亿美元。与此同时,华尔街英语也被宣布“寻找潜在业务合作伙伴”接盘,培生集团接连抛售在华业务,除了在本土化过程中水土不服之外,其实这些举动也暗示着国内教育市场的步履维艰。 据央视财经此前报道,市场机构对400家主要在线教育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6年底,400家企业当中70%的公司都处于亏损状态,仅有10%的公司能够持平,而能够盈利的仅仅占了5%,甚至有15%的企业濒临倒闭。 这背后的原因都在于在线教育平台盈利模式尚未明晰,整体来讲,内容付费、会员收费、平台佣金和广告等方式,看似都有可行性,但是应用到教育这一复杂领域就显得异常不适,以内容付费为例,不管是内容本身还是盈利模式都存在大量现实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