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1966年的海丰街头每天早上就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一群衣衫破旧的小孩在他们那位神情狡谲的“头儿”的带领下,把守了小城里每一个主要的路口,他们以很低的价钱买下几乎所有能碰到的新鲜香蕉。而中午时分,大街上就会出现一大群叫卖香蕉的孩子。这段时期,海丰人突然发现,以往那些便宜得不能再便宜的香蕉竟然涨价了。 这次“垄断销售”让林世荣第一次意识到,做买卖,就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路。这年,他11岁。 1977年,22岁的林世荣迫于生活压力,只身离开海丰,奔赴香港。最初,这个年轻人的经历与几乎所有去香港寻梦的人一样:拼命干活,抓住一切能让他们继续生存的机会。 但林世荣的故事在一年之后就发生了彻底的转折。 机会在危险中获取 1978年,香港出现第一家大型超市。当时在杂货店做伙计的林世荣开始意识到自己所处的行业将面临灭顶的危机,他必须另谋出路。 中国人“一技傍身”的传统思想,加上当时香港繁荣的金饰行业让他作出一生最重要的决定之一——成为金饰作坊一名月薪300港元的普通学徒。 3个月之后,当林世荣走出那家作坊,他已经是一名打金师傅。深得师父欢心让他的学徒生涯比任何人都短。 凭借着亲戚送的一张旧桌子、一把金饰加工必需的火枪和锤子,以及用全部积蓄2000港元换成的3两黄金,打金师傅林世荣开始他的“职业生涯”,其商业天赋再次展现。 与其他打金师父被动地等订单不一样的是,一开始林世荣就利用那3两黄金,按自己最擅长的款式设计加工出一些金饰,然后拿着这些产品到大型的金行推销。“我设计的东西独一无二,这些金行非常喜欢我的产品。他们甚至拿出一些黄金,让我大量加工。”谈到这段往事时,林世荣依然带着那种从采访开始就挂在脸上的、心不在焉的微笑,但此刻他的眼睛开始闪动着耀眼的光芒。 接下来的历史,不过是类似推销行动的重演,广为人知的是,一年之后打金师傅林世荣开始办起了自己的加工厂。 1979年,24岁的林世荣在同行们诧异的眼光下,坐5小时火车来到毗邻香港的广东东莞,建立了第一家首饰加工厂,取名“恒丰”。“当时我不过是想成为一个上百人工厂的老板,每天只需到工场巡视一下就够了,不必为着亲手加工那些金饰而起早摸黑。……那时香港工人薪水很高,我只能到内地去。”被问到为何会选择在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政策环境尚未明朗的年代,毅然回内地投资时,林世荣淡淡地这样说道。而工厂名字“恒丰”,也在这一年成为了他在香港开设的公司的名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