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除国有及国有控股、外商和港澳台商独资及其控股以外的其他各种所有制经济。民营经济是浙江的优势和活力所在。浙江经济 60年的巨大变化,一个重要的动力来自民营经济的先发和壮大。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史,是一部老百姓发家致富的富民史,是一部与时俱进逐步完善市场经济的改革创新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浙江的生动实践。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私营经济为主到集体经济为主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制定的施政纲领《共同纲领》规定,“国家应在经营范围……金融政策等方面,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1951年底,全省经登记的工商企业有272519家,其中私营企业267291家、合作社4187家,1952年底全省登记的商贩有19.6万户。稳定的社会环境、宽松的经济政策,使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等民营经济不仅自身得到恢复,也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后几年,经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民营经济以个体、私营、公私合营、合作社营等多种经济形式存在。1956年底,16万各类企业类型中纯国营企业数量占比为3.5%,纯私营的占12%,公私合营、合作经营的占84.5%,38万多个体工商业者也绝大多数走上了合作化道路。之后,历经大跃进、国民经济调整、 “文化大革命”三个时期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浙江与全国一样,总的是国有经济比重加大,而民营经济中公有制的集体经济加大,私营经济变小,以至于私营企业基本不再存在。1978年,国有经济占GDP的比重占38.6%,非国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为61.4%,而非国有制经济中主要是公有制的集体经济,占90.7%,非公有制经济不足10%,1978年末,全省有证个体商贩只剩下2086人。 第二个阶段是个体私营经济先行发展阶段。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随着党的思想路线的调整和经济建设中心的转移,浙江这个原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投入少、资源小的沿海省份率先改革,民营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在当时方针政策还不明朗、各地还在犹疑不决的时候,浙江各级党委政府顶住压力,在不争论中发展,在发展中突围,放手发动、放胆发展、放水养鱼,放宽政策,放出了一片新天地,形成了浙江的先发优势。国有企业开始实施租赁、承包等民营化改革,乡镇集体企业发展迎来高峰。以温州、义乌为代表的一些地方的城乡居民,开始兴办个体和小型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得到迅速发展。到1990年非国有制经济占GDP比重上升为71.6%,非国有制经济中集体经济为74.2%,个体私营等为上升为25.8%,1991年,全省个体工商户由1978年的2086户猛增至100.26万户,私营企业为9.2万家。 第三个阶段是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从九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谈话、“三个有利于”标准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走向和框架基本明确,宪法的修改,进一步确立了民营经济的政治合法性,浙江民营企业有了一个更为宽松的政治政策与社会舆论环境,大批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和一些经过若干年积累的个体私营企业的联合、并购与重组,产生了大批混合所有制的民营企业。民营经济比重进一步提高,其中集体经济比重下降,而个体私营经济比重大幅度提升。1999年非国有经济占全省GDP的76%,非国有经济中个体私营经济占50.8%,与1991年相比,个体户增加了64万,增长64%。私营企业增加13.6万,增长12.4倍。浙江个体、私营企业的注册资本总额、工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均居各省市区首位。全国23家上亿元的私营企业,浙江占16家。 第四个阶段是民营经济整体转型升级阶段。本世纪初至今, 随着WTO的加入,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原来浙江民营经济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日益突出。浙江省委省政府及时提出了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的目标,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发展战略。浙江民营经济开始了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核心的第二次创业,在增长方式上进一步实现速度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移。到2008年底,全省注册资本金超过百万元的私营企业达12.1万家,总资产亿元以上的私营企业1500家,私营企业集团1132家。2009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182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全国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50强中浙江占23席。目前,全省拥有驰名商标278件,省著名商标1586件,知名商号524个,其中,民营企业均占90%以上。到2009年9月底,全省在册民营企业66.9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3.3%,个体工商户总量达到198.8万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