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竞争的本质是商业模式的竞争。”这是德鲁克对商业的总结。对中国连锁业而言,商业模式的核心其实是“标准化”。用苏宁电器副董事长孙为民的话说:“连锁就是标准化的简单复制,同时能迅速扩大市场份额。” 参加FT中文网年度高峰论坛“可以复制的财富:朝气蓬勃的连锁业”圆桌讨论的嘉宾们,在分享了各自在连锁业的经验之外,更从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消费文化和社会变迁的角度,前瞻了连锁业在中国的发展势头。 如家快捷酒店CEO孙坚用如家自身的发展历程为例:“其实如家做的东西就是一个小酒店。一百间房间,三四十个员工,一般的夫妻档老婆店都可以开业。但是如果没有以连锁为基础,并延展开来,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社会效应。”现今的如家已经在全国140多个城市拥有700多家分店,2006年美国上市至今市值已达20多亿美元。 连锁的价值也许在于数量多,复制的快捷,但更重要的是标准的统一性。来自罗兰贝格的丁杰认为:“连锁通过这种标准化的方式,能够大规模复制一种服务,使得这种消费需求能更好的得到满足。”他表示,连锁所带来的统一认知,有效地降低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 今年苏宁将新开400家门店,平均每天都有一家苏宁门店开业。这样的开店速度,只有在连锁业才能看到。对于家电连锁业,门店是租赁的,货物是厂家的,商场的促销员也是厂家的,但是因为有苏宁这个统一品牌,客户对它的认知就会和对一般的地方家电卖场有所不同。 “苏宁的成功,我觉得关键在于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你是不是在每个地方都有让人信任的品质。苏宁在零售市场的影响力已经在整个家电行业得到印证,”来自世邦魏理仕的中国区高级董事雷玉红说。她认为,苏宁的品牌价值是中国连锁业的一个典型代表。 “如果今天真的不能跟沃尔玛竞争,是不是就可以开一个精品店?或者在个性化跟标准化当中还有一条路适合自己的发展?”孙坚这样问道。他认为,企业的生存是第一位的,不必纠结于标准化还是个性化,“因为每一个商业面对的是顾客,不管怎样的模型、怎样的产品,最终是顾客推崇你,消费你。” 孙为民也表达了和孙坚相似的观点:“你要是做小,做精,做好,它照样也是有生存的空间,不管在哪个领域里面都会有这样定位的问题。”他提到,英国的乐购进入美国大受欢迎,正是因为它没有像沃尔玛那样做得大而全,而是专门以饮料和食品类商品作主打商品,把这个小的分类细分到极致。 苏宁从最初一家200平米的商铺发展成今天的1350家门店,销售收入从最初的一千多万到现在的几百亿。这样的数字增长背后是连锁的价值体现。某种程度上,无论地产还是零售商,中国需要更多的连锁企业,尤其是在连锁业尚未普及的三四级城市。像汉庭、如家这样的企业在中国的消费市场就非常活络,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西进”。这样的大趋势在未来五年到十年里势不可挡。 连锁已经渗透至中国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酒店到餐厅,从超市到顾问公司,连锁的空间其实很大。而连锁面对的是最基本的大众消费者,因此,没有众多大众消费者的支持,就没法谈规模,没法谈网点的布点,更谈不上品牌真正的社会影响度。 因此连锁业的生存法则是:好的东西必须是大众的,必须是符合世界、时代潮流的,而面向大众意味着赚钱只能细水长流。 丁杰认为未来连锁企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我自己感觉有两个主要的方面,一个是连锁更加的专业化,另外就是我们多元化的发展。”他指出,这里的多元化是指连锁向上下游相关的价值链环节渗透,两者并不矛盾。 创投合伙人吴炯同样认为,连锁行业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内需拉动中国人的生活水准,尤其是随着中产阶级扩大,衣食住行需求会进一步提高。” 如家的孙坚提醒听众要认识到连锁行业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到美国做路演的时候,美国的投资者都会问我这个差异化在哪里?”他说。“今天的中国还是相对没有那么精细化的过程,但明天我们在扩大的过程当中,必须知道差异化将是未来的重要战略。” 吴炯则从更深的层次分析了中国连锁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他认为中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经济发展不平衡,从而造成了各地消费水平的不均,极大限制了中国连锁业的在空间上的发展。 丁杰还从文化的角度提醒业界,要认识到模式是一个舶来品,它起源于西方契约社会大家靠规则行事的理念。而在中国,传统的东方文化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对经验的一种默契。连锁业能否真正在中国生根发芽,还有待于社会的检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