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收购优尼科失败并未让中海油海外并购止步不前,反而让其在阵痛中成长;5年后,中海油成功拿下美国切萨皮克公司鹰滩页岩油气项目,实现了中国油企首次对美国陆上能源资源的大规模投资,它亦成为中海油首次涉足页岩气资源的关键一役。作为中海油“掌门人”,傅成玉对此项并购的评价只有两个字——“双赢”。 事实上,对于中海油而言,“双赢”之意远比字面深远,作为中央企业,中海油一方面肩负着国家责任,另一方面还要兼顾投资者回报率,这两者如何平衡,进而实现双赢?是企业面临的一大难点。为此《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中海油总经理、党组书记傅成玉。
中海油总经理、党组书记傅成玉(资料图) 说国企效率低下有失公正 国企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的政治文化传统。 《中国经营报》:如今,世界页岩气开发大潮汹涌而至,中石油和中石化也纷纷在国内页岩气领域涉足,但中海油在进军页岩气方面,却选择了海外并购的方式,你们为何选择“走出去”开发页岩气?5年前,你们收购优尼科失败,当初的失败为今天的收购带来了哪些经验和教训? 傅成玉:我们收购的项目区块位于得克萨斯南部,净面积达60万英亩。 这是中国油企首次对美国陆上能源资源进行大规模投资,也是中海油首次涉足页岩气资源领域。 我们投资美国切萨皮克页岩气公司,解决了他们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带动了当地就业,还为当地创造了可观的税收。当然通过这个项目,也帮助中海油在美国这一油气富集地区,特别是石油工业技术发展的前沿地区,实现了较好的发展。 2005年我们收购优尼科,成了当时世界能源界的一大新闻。但在石油这个国际化的行业中,公司还需要按行业规律去发展。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贸易保护主义更严重了,一些持有能源的国家对就业问题看得更重了。在这种情况下,“走出去”要有新思路,最重要的是要寻找当地的伙伴,和他们共同发展,创造双赢机会。 《中国经营报》:作为唯一一家完全以海洋石油为核心业务的石油企业,你们如何控制成本?据了解,在公司实际运营中,海上开采石油比陆地开采成本高出5到10倍,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与其他国际石油巨头竞争? 傅成玉:中海油是一家比较特殊的企业,说它特殊,其一是因为在国际搞石油开采的公司很多,但是完全以海洋石油为核心业务的只有中海油一家;第二个特殊,是海洋石油的成本远远大于陆地石油的成本,这是我们一个天然的劣势。 如何降低成本?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要提高技术水平,提高效率。目前,我们已经进入深水勘探领域,深水领域对于设备技术的要求更高,比如同样的一个设备在陆地上能用,但到海里就不能用了,因为它所承受的压力更大,腐蚀程度更高。 第二个就是管理创新。我们要结合中国国情,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外国石油公司的模式。外国石油公司类似于房地产业中的开发商,它去拿土地,设计建造都是请别人来做。但在石油行业里,这种模式不能照搬。在石油行业里,所有服务商(提供石油开采业务相关领域的服务商)都是按天计价的,我们叫日费率,所以会形成不同的利益主体。比如石油公司想缩短开采天数,服务公司想延长天数。在中海油,我们尽量用自己的服务公司,为了协调发展,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我们把这些专业公司、技术服务公司(提供的服务和服务商一样)进行重组,以提高协同效率。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在海上建一个中等油田,我们的竞争对手需要花4年到5年,我们花3年就可以建成,这样等于降低了每桶油的成本。 《中国经营报》:很多人认为,国企与外企、民企相比,效率是低下的。你多次提到公司效率的提高离不开员工的积极性,像中海油这样的超大型国企是如何有效激励员工的呢? 傅成玉:现在的国企与过去的国企不能同日而语,说国企效率低下有失公正。国企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的政治文化传统,国企职工有自发的责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如果把国有企业的职工待遇,与外资、民企相比,国企肯定是比不过的,但是如果我们把员工的价值与责任感、使命感结合在一起,他们会有更高的事业预期,或愿意长期奉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