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和责任如何实现平衡 中海油税前利润的84%都上缴给国家,这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不可能做到的。那么我们海外投资的钱从哪儿来?答案是,多数从资本市场上来。 《中国经营报》:中海油属于国家企业,但却又是国际资本市场上的上市公司,一方面承担着国家责任,另一方面还要保证投资人的收益,你们如何做到两者兼顾? 傅成玉:作为国家企业,中海油首先要对国家能源安全发挥保障作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同时又要在经济上有好的回报,有好的盈利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与一般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相比,有相同,也有不同。而这就需要我们把建立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放在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位置。石油公司竞争的不仅仅是产量、储量的增长,技术的先进,还要比较谁能给股东和投资人提供更好的回报。 《中国经营报》:你认为,资本市场判断一家企业是否具投资价值的标准是什么?中海油如何打造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傅成玉:资本市场上第一看重的是公司成长性或者叫发展速度;第二看重的是储量替代率;第三是每桶油成本;第四是投资回报率,这其中包括净资产投资回报率和总资产投资回报率。最近6年,我们上缴的税费累积起来是2000多亿元,这些都给社会直接带来了财富。 去年,中海油税前利润的84%都上缴给国家,这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不可能做到的。今年前8个月,公司实现利润608亿元,上缴各种税费将近500多亿元。而上缴后,公司本身还剩100亿元到200亿元。但公司每年的投资大约是800亿元到1000亿元,投资的钱从哪儿来?答案是,多数从资本市场上来的。 中海油2001年上市时,公司的净资产不到130亿元人民币,市值为60亿美元,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现在的市值已经接近1000亿美元。1000亿美元左右的市值,使我们有能力从资本市场上融到更多的资金。投资者愿意给你投资,也是因为你能给他提供更好的回报率,比如储量替代率比别人高,成本比别人低等。 如何发现隐藏的风险 可见的重大风险一般不会出问题,在不可见的地方隐藏的风险才是真正要关注的。 《中国经营报》: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越来越复杂,特别是一些金融公司和大的国际性大公司轰然倒下,这些事件给中海油带来了哪些启示?今年BP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之后,你们有何思考? 傅成玉:总体上来看,这些公司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出现了问题,比如说像金融企业,把辅业的金融衍生品做成了主业,这是发展方式错误导致的。还有一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无论是丰田还是BP都是如此。一些小的技术层面的疏忽,叠加在一起最终可能给公司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实际上,可见的重大风险一般不会出问题,在不可见的地方隐藏的风险才是真正要关注的。BP漏油事故发生之后,我们深刻反思,并举一反三,从管理规范、管理标准、安全操作程序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应对和改进措施,力求避免类似事故在中国海域发生。 比如在安全生产方面,我们花了很多精力打造安全、健康和环保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好像公司基本法,全体员工都得按它来执行。在这个体系里,从投资建造、设备采购到工艺流程都要进行全面评估,虽然,这样会增加很多成本,但这是避免事故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傅成玉 1982年加入中海油总公司,1999年4月担任中海油南海东部公司总经理,1995年至1999年,任菲利普斯公司国际石油(亚洲)公司副总裁兼西江油田总经理;1999年9月出任中海油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执行副总裁兼首席作业官。2000年10月,担任中海油总公司副总经理。2000年12月,兼任中海油有限公司总裁。2003年10月被任命为中海油总公司总经理。2010年10月19日傅成玉辞去公司首席执行官一职,但继续留任董事长职务。 旁白 海外战略的审慎与双赢 今年10月,傅成玉宣布辞去中海油CEO一职,但继续留任公司董事长职务,并由执行董事调职为非执行董事。在傅成玉宣布辞去公司CEO一职之时,中海油也发布了上半年业绩报告,报告显示公司净利润大涨110%。 1994年至1995年,傅成玉任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公司副总经理;1995年至1999年,傅任菲利普斯公司国际石油(亚洲)公司副总裁兼西江油田总经理。这是傅成玉在2000年前的工作履历。 “中海油是靠对外合作起家的,我本人先后在外国公司工作多年。由于有了这段工作经历,我对国有企业的传统政治优势体会更深。”傅成玉说,“我知道外方的长处在哪儿,短处在哪儿,也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在傅成玉看来,从西方学来的公司管理经验要和中国国情结合才能管理好央企,而在承担的国家责任与顾及投资回报率问题上,中海油也理应实现双赢。 “什么叫双赢?就是要替人家(合作方)着想。”傅成玉认为, “要跳出石油公司来看合作的价值,有的国家缺高速公路,有的国家想修水电站,可是没人愿意投资,怕回报不足。中海油在对外合作中就可以创造性地将这些项目和石油项目挂钩。”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作为中国的大型能源企业,中海油的海外正常企业行为常常会让人与国家能源安全问题联系在一起,甚至被戴上有“政治色彩”的帽子。 傅成玉多次表示,把中海油“走出去”和中国能源安全问题自然挂钩,是一个最大的误会,也是外界对能源市场最大的不理解。“ 走出去的目的是建立企业竞争能力。企业的竞争力体现在技术与合作上。而企业的盈利能力、竞争能力强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 今年10月,中海油成功投资美国切萨皮克页岩气公司,这项收购的成功缘于傅成玉吸取之前收购优尼科失败的经验教训。在整个收购过程中,中海油表现得异常谨慎,一再强调入股而非收购,且寻求的是少数股权而非控股权。同样切萨皮克公司也在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强调中海油的收购交易会提振当地就业及税收收入。 目前,中海油依然在艰难地探索国有企业的市场平衡之道,其走出去的样本意义远比一项收购更有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