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证券交易所也有了中国光伏企业。
9月中旬,位于苏州的盛隆光电在韩国成功上市,筹资2.9亿元。 盛隆光电在中国光伏产业界并不算大,据其资料显示,即使完成扩产,其于2010年底太阳能电池片产能也只有100MW,而同期超过1000MW的国内其它光伏企业不下五家。 盛隆光电总经理隆仁明向本报记者表示,上市后,盛隆光电将全面提速,2011年电池片达200MW,2012年达500MW,并将进入光伏系统工程建设领域。 目前,国内较大的光伏企业都在加快上市融资步伐,以避免被整合的命运。 晶澳太阳能CEO方朋就向本报记者表示,“光伏产业整合不可避免,经过几个周期的发展,会从5000家到50家,50家到10家”。 赴韩上市 通过此次,盛隆光电以基于2009财年税后净利14倍的市盈率成功筹资2.9亿人民币。 黎曼和大宇证券是盛隆光电在韩上市的独家财务顾问和承诺商。据黎曼投资高级项目经理鲍习斌介绍,中国高科技概念对韩国投资者产生了巨大影响力,盛隆光电在韩获得机构投资人15倍的超额认购,“中国在韩约有十家上市企业,一般能获得5-10倍左右超额认购就不错”。 这与此前韩华集团一宗并购案有关。在8月初,世界500强之一,韩国韩华集团宣布收购林洋新能源。鲍习斌称:“韩华这么一个大企业收购中国的新能源企业,这给韩国当地投资人一个很大刺激,中国新能源被热捧”。 据鲍习斌介绍,盛隆光电此前曾考虑在德国上市,因德国在世界光伏技术上拥有领先地位,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光伏市场。 但2008年下半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不断发展,亦导致德国金融市场持续低迷,因此在黎曼投资的建议下,盛隆光电改为在韩国寻求上市。 此前由于上市时间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以及为满足公司扩产、上市费用并改善股权结构。黎曼投资为盛隆光电在韩上市前曾进行一轮私募,融资额约1200万美元,参与此次融资的过半资金来自韩国。 解决资金难题 选择上市,在鲍习斌看来,这是盛隆光电发展的必由之路,“光伏企业要长期发展,上市是唯一的出路”。 鲍习斌介绍,光伏产业虽然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产业,但竞争也异常激烈,“全国有上千家光伏企业”;第二,光伏产业的投入非常大,一次投资过亿“很正常”。 而上述三点都可以通过上市来获得较好解决。鲍习斌称,通过上市,“盛隆光电获得了一个很好的融资平台和上市公司形象,同时也能建立起股权激励机制,抓住人才”。 对于光伏产业的竞争,无锡尚德电力CEO施正荣称,已进入“全球博弈时代”。 方朋认为光伏业的整合不可避免,国内光伏产业会像美国的半导体产业,从上世纪70年代的500多家企业整合到现在的、德州仪器等5-10家企业,“现在光伏产业也在经历同样的一个过程,不过是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大的规模上来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事实上,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国内光伏产业亦深受影响,不少光伏企业就在2008年底至2009年上半年的光伏危机中死去。 而在近一年来的光伏热潮中,包括尚德电力、晶澳太阳能、阿特斯等国内主要光伏生产商都在实施产能倍增计划,一如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所言“现在又进入一个极其不冷静的阶段”。 国内上市困难 在这个极其不冷静的阶段过后如何生存下去,选择上市做大做强不失为一个解决之道。 “能在国内上市当然是更优的选择。”鲍习斌称,由于国内股市给的溢价普遍高出国外市场一倍以上,因此能在国内上市则意味着同样的项目能获得更多的资金。 但在国内上市“非常具有不确定性”,鲍习斌称,国内排队上市的企业太多,从开始到最终实现上市其间过程大概需要3-5年,而且“完全达到条件的企业也不一定能上市”,而国外“只要不发生金融危机之类事情,达到条件即可上市”。 与盛隆光电形成鲜明比照的是,隆仁明一位朋友也经营着一家光伏企业,其与盛隆光电基本上同时启动上市,但时至今日,“还没有到递交上市材料的阶段”。 当然,是花更多时间获得更多的溢价,还是尽快上市,这是企业家自己的选择,但上市成功已为盛隆光电带来诸多便利。 对于盛隆而言,上市所获资金并不多,才近3亿元,相对于近亿元的昂贵光伏设备,实在说不上大。 但鲍习斌介绍,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在融资能力上差很多,“没上市以前是追着银行贷款,而上市之后是银行追着你贷款”。上市给盛隆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有力地支撑其扩张。 事实上,中国几家主要的光伏企业均在国外上市,比如尚德电力、赛维LDK、天威英利、晶澳太阳能等。 而国内仅有的几家光伏上市企业也主要选择借壳等曲线上市,比如亿晶光电借壳海通集团,海润光伏欲借壳*ST申龙(600401.SH)。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