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颇为吊诡的是,一位参与了招标的业内人士透露,会上大家互相谦让,谁也不想出头。国网最初的分配是10兆瓦钠硫电池(从日本NGK购买),8兆瓦钒电池,1兆瓦锂电池。但由于日本钠硫电池供不应求,而国内电池厂家又不积极。方案最后改为,18兆瓦的锂电池(比亚迪),0.5兆瓦的钒电池(普能),剩余2.5兆瓦预留给钠硫电池(主体未明确)。比亚迪似乎也难称“最大的赢家”,因无法把单一电池的稳定性复制到大规模电池上,其纯电动车已经在今年数次推迟发布,而新能源并网更是难上加难。 这相当于给储能行业一个预警——无论是锂电池、钒电池还是钠硫电池,都无法提供兆瓦级储能。“从千瓦到兆瓦不是一个简单叠加的概念,是完全两个性质的技术要求。”陆克说,储能不像光伏行业有国外大量订单等着做,即使在全球都没有嗷嗷待哺的单子。那些蜂拥而入的投资者显然过于着急了。 钒电池的境遇在锂电池也在上演。过去8个月,锂电池产业像气球一样膨胀起来。全球少数能生产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天津斯特兰将2000吨的产能计划翻倍;万向集团本计划在2010年投资3亿在锂电池系统,现在则增加到了13亿;而大玩家力神原计划投50亿,后来增加到百亿规模。 但令人尴尬的现实是,中国最激进的电动车厂比亚迪在今年也不过投放了100多量纯电动车。斯特兰公司总经理段镇忠向本刊直言,按照国家标准动力锂电池需要3年续航15万公里,现在没有一家锂电池可以承诺做到。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结果,因为最近一两年的新进入者大多是走山寨路线,从深圳一些做电池的公司买来设备,仅花2000多万就能建一条生产线。 于是,电动车陷入了一个与新能源储能类似的局面——当没有明显市场需求时,储能掘金者看不到方向。但当一个庞大的市场突然出现,却没有人可以提供产品。作环境也可吸引年轻人前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