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一个全新的技术和理念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化,首先要得到大众认可,否则再好的蓝图也可能胎死腹中。 镜头拉开来看,几乎所有的新兴行业在兴起初期,龙头行业都承担着知识普及的工作,工业时代的福特汽车如此,互联网时代的IBM如此,在中国太阳能产业兴起初期那几年,皇明太阳能也是如此,在新能源新时代,新奥要想产业趋势向其设定的轨迹发展,亦要如此。 新奥首先要面临的挑战就是“泛能网”概念的普及,如何转变公众对新奥的认知?因为关注的人多了,参与“游戏”的人才多,随之,你才有可能按照你规划的剧本,当编剧做主角。 外结盟,内研发 为了“好戏”的演出,新奥选择了“外结盟,内研发”的策略。 2009年11月21日,北京天气晴。 当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与新奥集团董事长王玉锁在合作协议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时,IBM的“智慧地球”与新奥的“智能能源”跨界紧密地握在了一起。 钱大群将此次合作定义为“IBM在华近十年最大最深入的商业合作之一”,而王玉锁则高调地将浓缩了新奥“C经济—智能化”能源观的“泛能网”推向前台。 IBM的精明之处在于,每次战略理念的推出,都很高屋建瓴,出发点都是别人,而落脚点却是自己——IBM不仅可以提供咨询,还可以提供整套的解决方案。新奥提出“泛能网”的出发点同样是如此。 “新奥接下来要做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我们很清楚自己的优劣势所在,我们的优势在于机制、在于技术。”王玉锁直言不讳。 新奥的核心技术有:系统能效技术、气化采煤技术、催化气化、微藻生物吸碳技术、太阳能源全息集成技术等,涉及气化采煤、能源化工、生物能源、能源服务等业务,似乎在清洁能源领域里无所不包。 “我们的产业内部是有关联性的,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是为了解决节能增效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这就必须发展生物能源(因为微藻吸碳),也必须发展太阳能,因为它需要氢。这一循环系统下来,生产的产品就比较综合,从电到化工产品,到液体燃料都有,这又催生了一个问题,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能源最合适,于是就有了能源服务,根据客户的用能特点来选择发展。”王玉锁如此解释。 让王玉锁骄傲的是,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方面,“煤基清洁能源生产零排放技术”能将传统煤变成清洁能源。据了解,此项技术目前已经在内蒙古乌兰、达旗等基地进行示范。 而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新奥的光伏产业与生物质能产业虽然相比于同行起步稍晚,但后来居上。 甘中学说王玉锁对他非常放心,让他放手去干。 2007年,甘中学从美国引进一个光伏的科研团队,人员一到位,就噼里啪啦上设备,一年产能就达到60兆瓦,两年后就与美国杜克能源在美国注册成立了合资公司,进入美国市场并产业化。 当比尔盖茨的私人风投公司投资的小型生物燃料公司,应用基因改造的海藻生产类似地下原油的油类,已率先在大陆航空公司的航班上成功进行了测试时,中国大陆的新奥集团也在微藻生物质能方面奋起直追。新奥已建成了微藻筛选平台、和微藻基因工程改造系统,实现了以微藻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的工艺过程,但目前还没有大量投产,预计3~5年内才能实现产业化。 在“泛能网”的实践上,新奥正在廊坊建设一个占地200亩的能源生态城。整个生态城的能源比例将实现煤基能源占30%,可再生能源占70%,运用新奥目前所有的新能源技术。城内基本可以实现近零能量输入,利用自身能量就可以运转。 围绕“泛能网”概念和新奥新能源的产业布局,可以理清这样一个思路:新奥通过煤的清洁生产,形成煤基能源产业,运用技术使二氧化碳资源化,通过光伏、微藻,实现节能减排,通过区域清洁能源解决方案,把能源生产、回收、应用连起来了,形成一个系统能效体系,建立一个能源生产、储运、应用和再生四环节的循环经济。 截至2009年,新奥在新能源基地方面的投入已经超过100亿元,王玉锁认为新奥新能源的高投入期已经过去,产业布局基本完成,现在煤基清洁能源项目和光伏项目已经投产,未来的主要任务就是产品输出、技术输出和新能源综合解决方案服务。 “我们是民营企业,大笔的资金投入、多基地的建设模式不适合新奥,所以我们定位未来的新奥是一个轻资产的企业。”王玉锁自我分析。 呼唤“尚方宝剑” 新奥倡导的新能源理念与技术,从理论上来说都是非常美好的,但是如要大规模推广,不得不面临三个问题,一是成本问题,二是行业壁垒问题,三是配套政策问题。这三个问题不解决,“轻资产”运作无从说起。 无论风力发电还是太阳能发电,成本都相对较高,风电光电入网也是一个老生常谈又悬而未决的问题。再说微藻炼油,现在生产出来的价格是120美元/桶,相比国际原油市场上平均78.18美元/桶的价格,这样的价格短时间内难以被市场接受。 从横向来说,泛能网涉及了三大网络,即互联网、物联网、能量网,前者国家目前正在努力打通,但是要打通能量网中的电网、燃气网、热网、水网是相当困难的事情。在泛能网纵向的能源生产、能源应用、能源储存、能源回收四个环节,目前来说又是相对分散的,要整合起来,也不是一两家公司“心想”就能“事成”的。没有政府的一声令下,“打破行业壁垒,拆掉企业围墙”目前还真只是个呼吁而已。 归根结底,新能源产业是个“政策市”,国内的新能源企业基本都是在下“政策生死棋”。 政策一松动,产业就能活,同时也会滋生一种“怪胎”景象,比如当年风能热潮涌动的时候,成就了金风科技总资产3年增长16.67倍的美梦,但不久风机产能过剩;炙手可热的太阳能产业兴起时,成就了无锡尚德,同样的不久,熬过金融危机的太阳能企业在2010年又进入“黑色的春天”,遭遇了行业性下滑。对一些有前瞻眼光的企业来讲,如果政策迟迟不放开,烧钱的项目很多都熬不到开花结果的那一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