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零售消费热潮中,诸如美特斯邦威的周成建这类本土时尚零售企业家,凭借着领先一步的速度和巨大的企图心,收获了成功。但未来的消费者口味将呈现哪些趋势?众多意欲进入这一市场的外国品牌将如何影响未来的机遇?我们电邮采访了位于上海的市场调研机构通亚公司(Access Asia)中国区首席代表保罗•弗伦奇(Paul French)。这是一家专门从事中国消费者和零售市场研究的公司。弗伦奇也撰写过好几本关于中国的书籍。 问:中国政府发布的报告称,今年的全国零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几乎20%。这个数字的准确度有多大? 答:从各大城市的平均数值来看,作为一个增长百分比,这个数字是非常准确的。但实际零售总额带有误导性,因为统计机构将许多项目都算作零售额,进而使零售总额膨胀了2到3倍。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一线城市的年度增长率或许在14-15%,但内陆地区迅速崛起的二三线城市的增长率却远高于这个数字——内陆地区的零售额增速一直都远高于所有人的预期。 问:在零售业竞争中,以美特斯邦威为代表的本土服饰零售商拥有怎样的竞争优势和劣势? 答:其优势在于,当下定决心时,它们在全国范围内铺货的速度极快,当然,制造利润率也是一个优势。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强势品牌自身就是制造商——这些制造商希望避免遭受出口订单和配额双双下降的打击,这时它们发现家门口就涌流着如火如荼的消费浪潮。如果不研发本土零售品牌,或者不购买外国品牌,它们将错失中国国内零售市场提供的大好机会。鉴于二三线城市居民的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增势迅猛,决不可低估迅速铺货对于销售额和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性。它们的劣势还是那些****病——它们的服饰系列不像大多数国际品牌那样“潮”,营销手法显得“有些寒碜”,店面也不够吸引人。此外,在这样一个面子和身份至上的市场中,品牌缺乏国际地位也是它们的短板。 问:你觉得在中国国内的零售企业家中,哪些人更富深谋远虑?他们为什么会成功? 答:比如香港冯氏兄弟旗下的利邦公司(Trinity Group),这家公司刚刚收购了Kent & Curwen和Gieves & Hawke。他们正在精心准备,以赶上下一波中国富人浪潮——这些新富或许不会仅仅满足于登喜路(Dunhill)!再比如最近刚刚完成的中国利郎,这家集休闲服饰的设计、采购、制造和零售为一身的公司,是中国新型服装零售企业的典型代表,我觉得,它做得非常成功。利邦和利郎表明,两大战略——兼并,以及制造商转为零售商——都具有实践操作性。 问:鉴于本土零售商迅速壮大,你认为外国零售商未来将从哪里切入这一市场?比如,盖普公司(The Gap)正准备近期在上海开设店铺。 答:我不确定盖普将从何处切入,作为一个正在国际和本土市场挣扎的品牌,这个时候希望中国成为其救赎地,似乎有点晚了。席卷中国的流行趋势主要源自欧洲,次要来源地是美国和亚洲(其实只是日本和韩国),而中国零售商只是些潮流的模仿者。此刻,服饰市场正在从持续了5年之久的运动服装热(这是一个外国和本土零售商混战的拥挤市场)转向快速时尚领域。当前在这一领域发力的,基本上都是外国零售商,其中包括Zara、 Mango、Inditex、C&A、 H&M、Vero Moda和其他国际品牌。如果盖普想来分一杯羹的话,它最好马上带着Banana Republic品牌来上海。我们现在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是,谁将成为中国的Zara——就如同美特斯邦威之前对Giordano 和 G2000等香港休闲服饰巨头发起的挑战一样,中国本土零售商在快速时尚领域的发展壮大,只是时间问题。 问:新世界(New World)等香港公司是首批进入中国零售市场的非本土公司之一。它们将如何切入? 答:这些公司现在的境况并不太好。自那时以来,中国已经变得更加国际化。随便看任何一座二线城市,我敢跟你打赌,它们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建立的第一家商场肯定叫类似“九龙广场”这样的名称;现在,它们的新商场会叫诸如“纽约广场”这样的名字。时代变了,世界已变得越来越小,中国人的眼界也变得更加宽广。 问:中国零售商的好时光能持续多久?中国零售业现今的增长究竟有多大的持续性? 答:短期看不会有什么问题,除非经济大幅调整,或者类似非典这样的疾病大规模爆发。工资依然在增长,内陆地区的可支配收入正在飙升,房市的持续繁荣也将驱动消费。不要忘了,归根结底,是活生生的人在支持零售业,这是无法用电子表格来推测的。一个重大利好因素是,中国消费者感到——先不管其对错——中国经济是强劲的,他们的工作是有保障的,这是属于他们的时刻……他们打算尽情享受这样的时光。任何削弱这种信心的事情,最终都将伤及零售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