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防止上海再次落后 上海当年还是比较果断的。把百万纺织纱锭彻底砸掉,进行毅然决然的产业转移。当年通过把这个纺织工业置换成重化工业,换来了很多年的快速发展。 东方早报:此前上海在发展过程中相当重视大国企、大项目的作用,同时也相当重视引进外资。这种趋势在新的一轮经济转型中是否应该改变? 李湛:目前上海经济具有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有很多大国企、大项目、外资企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防止这些优势变成转型的包袱。 上海特别要防止再次落后。中国改革开放32年,上海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早期是比较滞后的。因为计划经济的影响在上海比较深,上海的改革开放在初始阶段一直受计划经济制度残留的掣肘。 现在,又一次转型的机会到来,在中国建成为创新型国家的进程当中,上海不能再滞后了。就现在的影响来看,上海已经具备再次滞后的一些客观条件。比如说上海习惯上很重视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这些领域基础雄厚,一方面是个优势,当然也要保持,不能完全抛弃,否则经济会下滑。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很有可能形成路径的依赖,而必然会影响到对创新的支持力度,这会产生改革的惰性。 反过来看,一个没有什么基础的地方,反倒没有包袱,全部从零开始,在创新经济的发展上倒是轻装上阵,很有可能跑到前面去。上海千万不要让良好的现有基础变成转型的包袱,在创新经济的发展上到时候举步维艰,或者说迈不开大步子。 我的观点也绝对不是要把现有的东西现有的基础全部甩掉,这不是一种好的做法。但是一定是要注意到新的发展方向,一定要形成创新的活力,把创新的活力激发出来,这个就是城市发展的活力,我们要有新的增量。 东方早报:对于上海已有的一些产业,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李湛:对于已有的传统产业,我的观点是不要着力于去保,当然也不要刻意丢掉。着力去保的话,重点是放在“守旧”上,那对新的创新产业的发展,无论是精力还是财力都没那么有保证了。 而且,从产业的发展规律上讲,很多东西是保不住的。产业的转移、更替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谁想保都保不住。最多是转移得早点晚点的问题。所以政府不要去搞些刻意的去保住什么行业的措施。如果已有行业还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那就让其继续发挥,然后政府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发展创新的这一块。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上海历史上也发生过的,比如说纺织产业,后来不是都转移掉了吗?当年政府如果刻意去保,我想,即使花了很多资源,最后还是保不住的,而且最终可能反而影响了新产业的发展,延误了新的发展机会。 所以说上海当年还是比较果断的。把百万纺织纱锭彻底砸掉,进行毅然决然的产业转移。当年通过把这个纺织工业置换成重化工业,换来了很多年的快速发展。当时上海是轻工业和纺织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以重工业和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把上海从工业基地变成一个经济中心城市。这些都是当年采取过的好的措施。 应建立“科技创业特区” 通用、福特这些企业不想创新?这些企业在日常工作中也搞科研,但是为何后来就慢慢不行了?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东方早报:在转型过程中,怎么把增量因素发展好? 李湛:增量这一块要多办一些“科技创业特区”,给创新企业一些政策上的优惠。 这些优惠不仅是要素资源上的,还有制度上的,让科技创业企业能够迅速发展起来。这其实是一种可行性比较高的方案。严格来讲,我的观点就是不要刻意丢掉原有的基础,包括已有的产业,但是要着重去发展新的经济内容。 创新经济的内容,确实也包括已有的大企业。不是说大企业就与创新经济不搭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历史的经验还有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以及理论都证明了:往往创新都是从一个新的地方冒出来的。传统的已经有的东西,本身创新的动力是没有那么强烈的,创新的效果也不见得那么好。 比如说美国的汽车产业。通用、福特这些企业不想创新?这些企业在日常工作中也搞科研,但是为何后来就慢慢不行了?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理论,创新就是要把旧的全部打破。这才叫“创新”,我们把这称为“破坏性创新”。我提这点是想说,我们如果要在创新上有所突破,就不能把宝押在已有产业上。通过已经有的企业,或者是搞一些大项目,靠这个来创新,我估计,不能说一点效果也没有,但估计是很难的,是达不到我们主要的目的的。 所以,一定要另外有一块“增量”、横空出世的、原来没有的、想都没想到的,但是这个需要你有很好的环境,创新型企业才会冒出来。所以,这个问题一定要处理好。回到上海的问题上来,因为上海有基础、有传统、有实力,这就是特别要注意的地方了。就像当年计划经济对上海改革开放的影响一样。当时上海的产业基础做得很好,但是改革开放的步子就是迈不大,就是迈不开。 东方早报:那么怎样建设“科技创业特区”? 李湛:所谓“科技创业特区”,就是说在上海的大环境之下,为这些科技创业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载体,就是制造一个优越的小环境,然后这个小环境有一些更优越的制度,让科技创业企业发展得更快。 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个特区是“科技创业的特区”,不是过去讲经济改革开放的类似深圳那样的大特区。我们强调的这个实际上是一些载体,可以把这些载体当做一个特区来看待。这个特区的建设是促进科技创业的。 对于上海这样的中心城市、国际化都市,商务成本客观上总是要更高些,这样的地方要想把区域的创新体系建设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得把科技创业的载体建设好。 首先从成本角度来讲,在这个特区里面,有着相对较低的要素成本,同时又控制了制度成本。如果不是在这个特区里面,而是在外面,这个要素成本是很难控制的,制度成本也很难控制。所以我们要加强对这种特区的建设。 我们的科技园、孵化器,都是科技创业的载体。我希望市里能够更加重视,打造一个包括高新区在内的完善的科技创业载体。 现在科技创业的载体主要分为这么几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器里还有创业的苗圃,这些苗圃容纳的是创新企业前期的一些项目,可能还没注册公司,但是有技术,将来会变成商品的,这时孵化器就可以敞开大门,提供帮助。 另外已经在试点的是企业加速器。孵化器的毕业企业比初始入孵的时候成长壮大了不少,有一定的适应市场能力,但是还要继续加速地发展。举个例子,比如一个企业毕业之后,一年收入几千万元,上市的标准也没达到,市场环境也不一定稳定,将来能不能保持这样的收入也是问题。这个时候,它们就需要进入加速器,加速成长。企业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对于我们孵化企业来说,也是要有这样的阶段性概念,所以要有企业加速器。这也是提供一个空间,针对那些不完全是初创型的企业,还包括孵化器毕业的企业,达到一定的注册资本、成长为大一点的企业。由于市场、成果的原因,这些企业可以高速发展了,园区把它们聚集到一起,放在加速器里面。这也是科技创业的一种。再往后就是园区,产业化园区,包括大学科技园区。再大一点就是高新区,国家级高新区。对于上海市而言,这些载体我们能不能建设得更大更多一些?(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