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这些硅谷留学生就经常有机会回国参加各种活动。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是,1998年,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在访美期间会见在硅谷创业的邓中翰,希望他能够回国,以硅谷模式发展中国半导体工业。邓中翰承认,自己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和国内接触。“谈未来的园区,盖多少房子,这些我倒没多想。不过有个领导谈到,我们国家如果没有两弹一星,那么我们不可能赢得多年和平的发展环境,给改革开放带来契机。未来芯片、核心技术这些也要在中国发展起来 ——这些东西跟我还比较容易挂钩。” 有一次,邓中翰回国进行学术考察,和当时的中央统战部领导吃饭。后者管他叫“新华侨”,邓中翰说:“我不该叫华侨,我又没入美国籍,我随时准备回来。”在美国的7年中,邓中翰始终没有加入美国籍。不仅如此,他还一直动员自己身边的朋友不要入籍。这似乎是个潜藏在内心的信号——一个中国人,回到自己的国家是早晚的事情。  1999年10月1日,这一天成了一切抉择的切入点。 这几乎是一代人最大的庆典。25人团的团长、现任安博教育集团总裁黄劲回忆了当时的行程——“在这一天观礼之前的两周,我们作了一次全国考察,全部是省级领导接待,包括辽宁、天津、江苏、上海和北京。接着,又在几所大学作了有关信息技术的报告演讲。最后,10月1日这一天,所有人都上了观礼台。如果你面对天安门,我们就在天安门左手边的第三个格子。我们四点多就起床了,真正入场已经八九点。这一天,从白天观礼到晚上烟火表演,我们一直在这里。我们哭啊,喊啊,激动极了。最后从台上下来,就没有一个不准备回来的,全都要回来创业。” 黄劲至今保留着一张日期为1999年9月30日的 24人合影。当时,他们还准备了一条类似于“小平你好”的横幅,上面写着“硅谷学子回家了”几个大字,准备在国庆观礼当天拿出来。这个打算被取消了,他们只是在教育部门口举着横幅合了影留念(李彦宏因故缺席)。现在从照片上看,这都是一些衣着打扮不怎么起眼、但是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他们也许并不全是朋友,但都是伙伴。这天晚上,合影之后,他们一起去人民大会堂参加了一次国宴。回到招待所的时候,已经很晚了,他们仍然在一起聊天,畅想未来。 “那天晚上,我们聊着聊着,都觉得机会来了,真的是一腔热血,想要回来做点事情。我还说,现在回来是最好的时机,如果十年以后回来就晚了。现在看来,真的是这样——如果李彦宏十年之后回来,他再厉害也做不成百度。”团员之一、现任中康德众医院管理公司创办人马延辉回忆说。 这天晚上,马延辉在日记本里写下这么一段话:“这样激动人心的一天,如果不尽快回去,将来一定会后悔的。” 邓中翰清晰地记得,10月1日这一天,他站在观礼团的最前排,发现北京的天特别特别蓝,阳光特别特别好。陆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武警特警、预备役部队一次又一次从他面前走过的时候,他正在和他自己作斗争——“回来吧,时机很好,很多企业不盈利都能上市呢。”“国内的做事方法太复杂了,到处讲关系,听起来很复杂。失败了怎么办?企业我不能控制怎么办?政府的钱随时调走了怎么办?”“你31岁了,已经不是个孩子了,你要为自己未来的路作一个决策。” 当天下午,仿佛是为了最后下个决心似的,邓中翰带着自己的创业团队去了长城。当时的照片现在还在,邓中翰指着照片说:“白云蓝天,太梦幻了。我觉得有这样的蓝天,一定就有更美好的未来。”当天下午,邓中翰在长城把话挑明了——“要干这个事情。今天不是回来做第一笔国家风险投资,也不仅是做中国第一个芯片,而是为国家的未来出自己的一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