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家庭出身一般的李国庆来说,与下海相比,在政治上寻求仕途明显更为艰难。90年代初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下海狂潮。部分原因源于对体制的失望,也有许多人试图在刚刚开始的市场经济中证明自己。李国庆在1993年创办了科文经贸总公司。这家听起来把文化和金钱(公司名称四个字似乎分别代表:科学、文化、经济、贸易)融合到一起的公司,算得上是中国第一批民营书商。起初,钱非常好赚。他从国外引进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出版,比如西方管理类,恰好迎合着那个时代企业家们对管理的需求。但几年后,李国庆发现,卖书比编书困难得多——销售渠道的能力和效率低得惊人,全国最大的渠道是新华书店,而那是个几乎终年不求改变的传统堡垒。 他相信这并不是书本身出了问题,而是人们根本不懂销售。李国庆尝试用各种办法卖自己的图书(读书征文活动、书友会、在报纸夹缝中登广告,和电视台合作),但效果都不大。到1995年,他的公司开始亏损。那年他31岁,手里大约还有 80万美元和一个正在亏钱的公司。时代似乎正在改变,但他发现自己这次没有跟上。1996年,李国庆带着两个明确的目标前往美国:寻找事业的出路,以及一个有国际视野的老婆。 李国庆年轻时仪表堂堂,你还能从旁边的照片中看到他英俊的影子。46岁仍然保持着瘦削的身材,像个苦坐办公室多年的学者。但他那间拥有两扇落地大玻璃窗的办公室,可没有多少书——事实上整个当当网在北京东二环边的办公楼都没有什么书架。他们的库房在大兴,郊区可以节省成本。和他的妻子俞渝不同(她是当当网的联合总裁),李国庆在公司里拥有更亲和的气质。你难以想象他生气的样子,但俞渝——来自华尔街的投行精英,员工似乎更敬畏她。 李国庆的知识分子气息,并不像许多人那么清高,带着一种烟尘味,显得更底层。也许是下海几年给熏出来的。反正当他打算结婚时,曼哈顿华人圈流传的故事是,俞渝被一个来自北京的个体户给骗了。 他们俩在一次聚会上认识。李国庆向俞渝咨询自己的事业方向,他说她那时就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美国精英。很快,俞渝以世行顾问的身份回国考察。他们在北京大学外一条巷子里的小吃店吃出了后来广为人知的佳话(尽管李国庆深知俞渝是独立有才干的女人,他仍称她为小妹妹)。李国庆对伴侣的要求听起来偏执又简单,对方必须有海外留学背景。当他打算迎娶俞渝时,认识他们俩的一个同学惊异地问道: “你说什么?你在和俞渝谈恋爱——她也这么认为吗?” 俞渝的外国朋友劝告她,李国庆到底是不是一棵好的番茄苗儿?她那么喜欢曼哈顿!舍得离开?但3个月后,他们迅速结婚。1997年,俞渝丢掉美国的一切回到中国。他们在亚运村附近租了一套公寓,李国庆付钱,俞渝签字。 起初,他们把科文经贸公司的业务改成推销数据库,一种专门卖给图书馆和书店的书目光盘,里面及时更新着每个月各大出版社的新书和销售数据等。这个稍微带有科技含量的公司,成为当当网的前身。那时美国的亚马逊网站也刚刚开始,但中国的互联网民才200万。到了1999年,网民数量迅速发展到800万,李国庆意识到机会来了。俞渝给他们俩新创办的网上书店取名“当当”——收银机开关抽屉的声音。 创业之后的前8年,当当网的确一直围着“收银机”打转。他们每年都在亏钱,但亏得并不多——李国庆说是“适度亏损”。作为从华尔街回来的投行精英,俞渝显然是最合适管理当当网财务问题的人选。他们俩分工非常明确,俞渝很快就展露出她精明和谨慎的财务管理天赋。创业第二年他们就碰到中国的互联网寒冬。大批互联网公司在2000年后逐步倒塌,但俞渝早已预备好一笔资金熬过冬天(当其他人都在大肆烧钱时,她像个抠门的媳妇谨慎地准备了过冬的棉袄)。虽然盈利仍很遥远,但当当网的销售额和浏览量每年都在翻番。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再坚持几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