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当《让子弹飞》在北京关机的时候,电影的投资人之一、英皇老板杨受成发来了一条短信,上头写着:“从今以后,姜文的电影只开机不关机成为了传说。” 这是一个叫人感到尴尬的传说,因为这传说里有些真实性。姜文在17年里导演了4部电影,《让子弹飞》是第四部。在此之前,其他三部电影的制作成本都超出了事先的投资计划,不得不追加投资;其他三部电影的制作周期也都超出了事先的制片计划。《让子弹飞》耗资一亿一千万,花4个月时间拍完,是姜文迄今为止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按照既定商业游戏规则完成的电影作品。 1993年,姜文开始拍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同年,国家广电部下发《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开始着手引进分账式的“每年十部进口大片”。这是中国电影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开端。姜文的处女作大获成功,不仅拿到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还以5000万人民币的票房成为1995年的全国票房冠军。姜文的电影创作似乎和这个商品经济的时代获得了某种“暗合”。 叫人意外的是,15年之后,姜文才宣布要拍他的“第一部商业大片”。姜文来晚了吗? “所谓商业大片,除了影片质量,不仅是有明星阵容和大手笔投资,还要有商业化、大规模的宣传和发行与其配套。”一位文化产业投资人这么说。 如果这就是大片,姜文1993年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时候,根本不具备操作环境和条件。当时还没有所谓的“院线”。发行策略,不过是影片发行人拎着拷贝一家电影院一家电影院地跑,影院经理喜欢,于是订上多少多少个拷贝。当时,新影联总经理高军帮着操办过一个“首映权拍卖会”,参加者是各大电影院的经理。这在当年是个创举,如今看来,却是前商业时代甚为初级的销售策略。 客观来看,姜文对于商业大片的尝试和这个市场的发展又一次同步了。2010年,中国电影市场继续爆发,全国票房持续7年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2009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63亿,《2012》和《阿凡达》在中国创造了美国本土之外的最高票房,《阿凡达》更是创下了中国电影市场上映时间最长的纪录。2010年夏天,《唐山大地震》以6.6亿的票房收入打破了国产电影票房纪录——这已经是这项纪录持续数年被打破了。 资本力量的介入为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心针。华谊兄弟上市一年来,又有多家公司获得了风险投资商的青睐,筹划上市事宜。今年4月《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出台以来,包括民间资本、私募股权基金在内的各路资金从以前小心翼翼的观望转为开始挺进电影产业。9月27日,橙天嘉禾宣布以1.94亿港元(2500万美元)入股《盗梦空间》拍摄方传奇影视公司,并拥有一个董事席位。几乎差不多同一时间,被誉为史上最纯的文艺爱情片《山楂树之恋》的投资方名单上出现了IDG全球副总裁、亚洲区总裁熊晓鸽的名字。 然而,产业繁荣的虚妄之处在于,中国电影年产量500部,一年到头,真正被老百姓谈论和记住的国产电影不超过5部。电影人人会拍。电影不是人人都能拍好。2007年,姜文的第三部导演作品《太阳照常升起》票房失败。投资6200万人民币、拍摄期超过一年的这部电影,最终收回了1800万的票房。同年,姜文和原公安部下属金盾影视的制片人马珂(电视剧《蜗居》的制片人)一起合作,成立了不亦乐乎电影发展有限公司。 姜文来得恰逢其时。高军说:“现在中国电影一年一百个亿了,那么早做商业片你还有可能遭受很多挫折。姜文现在可以把自己前半程的教训,比如说节奏慢,或者商业上不成功,当做一种积蓄时机,演练自己,然后现在在商业上来个大爆炸。我相信任何一个导演,一旦尝到了商业运作胜利的那种成就感、甜头以后,不会再放弃的。” 在中国电影界,姜文向来以个性强、创作力强著称。冯小刚就曾经说过,如果哪一天姜文忽然醒悟,要开始拍商业片,那才厉害。实际上,姜文没什么商业经验。从影26年来,只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发行期间,有投资人找到他,成立了一个阳光灿烂制片公司。这个公司很快和王朔、冯小刚的好梦公司一样,在前商业时代烟消云散。事隔十多年,姜文又开始有自己的公司了。尽管他不负责具体的经营打理,但他无疑是这家公司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他的个人品牌是这家公司最大的无形资产。当拍电影从姜文的个人行为变成不亦乐乎公司的公司行为,这对于姜文的艺术创作力是一种解放还是一种奴役? 一位投资者说:“我不认为他被资本征服了,我觉得他的才气成功地和资本联姻了,他不是能被资本征服的人。这种联姻实际上双赢。一个创作者如果永远不能在主流层面获得认可,特别是经济效益这个层面,他的生存会很有限。现在很多中小导演都是这样,拿着好的剧本找投资找不着,难死了。所以生存是第一位的,有了生存才可能去发展,在发展过程当中,如果能跟资本联姻的话,其实给你插上了一个翅膀。我觉得这是当今任何导演都应该走的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