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每周质量报告》于日前揭露了中国珍珠粉加工行业的乱象。最典型的就是以贝壳粉冒充珍珠粉现象。素有“中国珍珠之都”之称的浙江诸暨,陷入尴尬。 本报记者在诸暨采访时了解到,当下,很多诸暨的珍珠粉加工企业陷入停业整顿或自检当中。部分正规珍珠粉生产企业也因此受到牵连,损失巨大。 对此,浙江省委党校区域经济研究所专家陈自芳表示,浙江以民营经济为主题的块状经济发展存在“低、小、散”的先天性缺陷,如何避免企业单纯比拼价格的同质化竞争,加大行业准入标准,加大研发力度、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才是真正提升诸暨珍珠粉行业,以及浙江其它块状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行业标准缺失 诸暨市政府一位官员透露,目前诸暨普通食字号的珍珠粉生产企业已经全部停产,不久前新办的不符合GMP标准的珍珠粉生产厂家也被停产,目前诸暨被允许恢复珍珠粉生产的企业仅12家,相当于原有总数的一半。 本月10日,诸暨市在主要珍珠产区山下湖镇的部分珍珠粉生产正规企业,专场召开了全市珍珠粉专项整治工作现场会。 短期的突击检查显然无法根治诸暨珍珠粉行业的痼疾。根据记者所掌握的资料,诸暨市早在2004年、2006年先后两次进行珍珠粉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整治重点之一便是用贝壳粉冒充珍珠粉。但效果一直不佳。 多次整顿的背后,暴露的是行业准入门槛低,以及行业缺乏统一规范标准的弊病。 在2004年的质检中,珍珠粉行业的整顿主要集中在市场准入、行业自律等方面,即要求上市的珍珠粉提供卫生许可证、产品质检报告等一系列证照,完善不合格商品退市下架制度等。 2006年,诸暨市工商局再一次强调珍珠粉商品准入制度,规范珍珠粉生产市场。另一方面暂停了食字号珍珠粉生产企业的审批,但对已获审批的企业并未有进一步约束,也并未限制药字号、健字号和妆字号珍珠粉的生产。 但珍珠粉与贝壳粉的甄别,本来就存在相当难度。因珍珠粉与贝壳粉本身在成分上极为相似,若再将珍珠粉与贝壳粉混合,则更难通过有效的检测办法进行甄别。 2006年起,诸暨市质监局开始筹备一项“珍珠粉与贝母粉的鉴别”的技术攻关,对不同水域、地域的贝母粉进行采样,再对其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等进行分析,希望找出两者的不同特征。依据当时的安排,此项目在2007年就可结项验收。 但结项验收这一想法并未能如期达成。“这一项目还在继续进行过程中,未知目前项目的具体进展。”诸暨市质检局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目前我们还不具备珍珠粉质量检测的技术能力,有关技术正在大力攻关中,有望今年出来。”浙江省质量检测研究院一位研究员表示,但即使推出这个技术,还要看地方政府对整个产业集群的监管力度。“只有对相关企业加大强制性检测力度,才会有不小效果。” 技术创新引领产业集群升级 诸暨珍珠粉加工行业乱象,暴露出浙江产业集群模式当下所面临的共性问题:缺乏行业标准,缺乏监管力度,产业集群内的研发投入程度整体不高。导致整个行业处于极端竞争之中。 “一些企业利欲熏心,靠此赚取暴利。”诸暨当地一位业内人士称,“当下可谓是造假者的暴利,但一些在研发上投入很大力度的珍珠粉加工行业,利润率并不高。”不过,他表示,诸暨珍珠粉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靠的就是那些真正有技术实力的企业。 另外,民营经济大省浙江每年70%以上的工业产值来自产业集群,而多由中小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从建立之初就存在一些“先天不足”之处。浙江省的产业集群内企业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且从事的产品生产附加值也低,靠产量的扩张来赚取利润。 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单东则指出,龙头企业在未来提升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应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龙头企业自身的改善和发展,淘汰落后企业,比较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的升级和转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