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直为人诟病的零供关系,家乐福也有相应措施出台,例如,开展合作伙伴日,给中小供应商提供培训、市场信息及一些优惠政策。但整体上看,家乐福并不认为自己要为供应商的抱怨负责。“我们的合作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符合2006年颁布的零供公平交易法。而且无论是供应商还是家乐福,最终都要从顾客的需求出发。卖场没有了顾客,对谁都不是好事。所以这就涉及双方利益的平衡。”陈波说。 如今,家乐福的平衡之惑依然存在。但罗国伟依然对媒体表示出信心,他决定从2010年开始,家乐福的发展将提速,未来4年中国门店数将达到300家。2010年7月,家乐福宣布和河北零售企业保龙仓组建全新合资公司—河北保龙仓家乐福商业有限公司。合资公司董事长由保龙仓创始人、勒泰商业地产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龙飞担任,总经理由家乐福方面委任。之后,家乐福还将在其它省市寻找合资伙伴。看得出,家乐福正寻找变通方式解决问题。 家乐福在中国遇到的瓶颈,在全球市场同样存在。如今家乐福也在考虑出售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的分支机构。分权和集权的平衡在家乐福全球都是个重要挑战,这将直接影响家乐福在发达地区的竞争优势。 “折腾”的达能
达能进入中国23年,可用“异常折腾”来形容。从乐百氏、光明到娃哈哈、蒙牛、汇源,纠纷不断、多番离婚。达能曾认为,一步步渗透、控制这些行业领先企业,从而实现在中国的宏伟战略并非难事。然而经过一次次战役,达能却几乎屡战屡败。 代价是高昂的。这23年,达能在纠纷、官司上浪费了太多时间、精力,而在产业层面积累的优势却逐步丧失。其品牌形象始终不够鲜明,还几乎演化为“企图侵吞中国民族企业的国民公敌”。加之在中国并购的部分企业竞争力减弱,至今其在中国的年销售额仅6亿欧元,这跟它的全球地位并不相称。 是时候了,达能这朵“法兰西之花”的确该反思了。 其实,并购是达能基因的一部分。连“达能”这个名字,也来自被它并购的企业。达能前身是一家主要生产玻璃制品的公司BSN。后来公司业务转向食品和饮料,继而并购了达能、凯旋(Kronenbourg)啤酒、依云矿泉水等众多企业,并更名为达能。在世界很多地方,达能都有与当地企业的合作。 达能的眼光也并没有错,它看上的大多是好企业。经营方向也比较聚焦,2000年收购乐百氏之后,达能全球战略更加明确并且迅速传导至中国。它相继出售了啤酒、调味品业务,主业聚焦在饼干、水和乳制品上。这些业务,都是其强项。而达能对中国市场也给予了足够重视。2007年,当时的达能亚太区总裁范易谋曾说:“目前在中国的西方公司,没有一家是像达能一样把重心放在中国市场上的,中国已经成为达能在法国之外最大的市场之一。”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 达能公开的战略是通过合作谋求在中国的增长。但事实上,它所指的合作大多数是谋求控制权,合作对象还常常是同一个领域中的竞争对手。这是不少不愿丧失控制权的企业家所无法容忍的,也是导致分手的根本原因。 最具代表性的,是达能花15年时间企图征服光明,却最终无功而返。如今谈起达能,光明方面仍是一腔不满。“它只想自己赢,根本不是抱着双赢的态度合作。”在她的书中详细记录了与达能的恩怨,在她意识到达能的目的是掌握控制权后,便采取躲避姿态,尽量避免与其合作。 达能追求光明的同时,又向蒙牛“暗送秋波”,最终刚与光明分手便和蒙牛“闪婚”。达能的“贪心”也令娃哈哈不忿。在1996年牵手娃哈哈之后,达能又在2000年收购其竞争对手乐百氏。之后与光明、汇源、蒙牛的合作,也让产业涉及颇广的娃哈哈很郁闷,并最终成为其控诉达能的“罪状”。 达能对自身掌控局面的能力,也过于乐观。“我们喜欢行业排名数一数二的企业,喜欢和有个性有想法的企业家合作。”秦鹏曾对《中国企业家》说。但,达能想控制的对象不是绵羊,而是老虎。这无疑增加了难度。 耳熟能详的例子,莫过于达能并购乐百氏后,率团队离开,一代名牌乐百氏开始走下坡路。此外,深圳益力食品公司、正广和等企业归属达能后也不温不火。 这也是王佳芬最担心的。当达能提出经营其合作的酸奶业务时,王很反对,她认为达能自身的酸奶业务就没能在中国做起来,怎么敢把光明的酸奶交给达能呢? “达能也想把品牌做好,但它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从它主控的企业都失败就能证明。它不参与管理,只在各个企业里参股,可能对它还是一条路。”汇源果汁董事长朱新礼曾对本刊表示,达能在企业的选择上也有问题,尤其是追求光明。“占这么一点儿股份,对中国奶业的了解又不是太多,没办法影响上海政府,又很难说服王佳芬,投这么点钱却付出那么多时间精力,我不知道达能想干什么。” 然而,达能执迷于收购战略,并未及时调整。当达娃之争爆发时,达能苦心经营的合作基础彻底崩塌。与娃哈哈几乎鱼死网破,与蒙牛也骤然分手;据称,蒙牛发现自己与达能的合作,也存在达娃之争中的类似问题,合作仅一年便果断分手。2010年7月28日,达能将手中汇源的股份卖给软银赛富,这次勉强持平。 除了战略问题,达能在实际的合作过程中,也存在许多具体问题,这与法资企业的基因不无关系。 无论是光明、娃哈哈还是汇源,都曾指责达能在产业上给予的支持不足,甚至很少。“感觉就是在瓜分财富。”一位与其合作的企业家说。宗庆后也强调,非常可乐、营养快线这些风靡一时的产品,都是娃哈哈自己研发的,与达能关系不大。包括汇源,虽然还是表示达能是个好企业,但达能的作用与之前的预想相差甚远。(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