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因为巨龙集团在徐州历史悠久,产品知名度以及客户关系更好,作为新进入者,徐州海螺携老大之威,开打价格战——水泥吨价格比中联水泥低45元左右。中联水泥被迫降价27元,价格还是高于海螺水泥,而效益已经大幅度下降。 那时,中国建材旗下的南方水泥和北方水泥均未成立,水泥业务全部在中联水泥,而中联水泥的市场定位就在包括江苏北部、山东南部等地的淮海经济区。海螺的徐州生产线严重冲击了中国建材的水泥板块——在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地区徐州失守,中国建材的整体战略就会出现漏洞。宋志平决定和海螺“和谈”,即使资产上的收购谈不成,也要在市场上做出协调。中国建材提出这个想法时,很多人都认为根本是不可能的,甚至提议中国建材把巨龙水泥让给海螺。 中联水泥收购徐州海螺的谈判,双方前前后后谈了十多次。谈到最后,住在安徽芜湖海螺大酒店的宋志平说,“无论价格、条件,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海螺。” 2006年7月1日,徐州海螺最终以9.611亿元的价格交割给中联水泥。仅用一年时间,徐州中联就把多付出的成本收回了。中国建材参与谈判的高管都认为,关键时候,宋志平看得更远一些。 海螺水泥执行董事郭景彬在给《中国企业家》回溯当时海螺“让出徐州”的考量时,语气略有沉痛。“我们希望北方的水泥(企业)不要影响我们沿江、沿海的‘T型战略’。建徐州海螺的策略是让其作为‘T型战略’的运行屏障。当时海螺也可以考虑收购巨龙水泥。中国建材希望形成一个整体,不要竞争。我们当时也在考虑这个因素,就卖了。现在看来,实际效果应该是中国建材由此发展得更大了。” 海螺的“T型战略”是指在沿长江和沿海地区,在有矿山资源的地方建半成品熟料基地,在无资源但有市场的地方,建粉末站。通过长江把市场和资源有效联系起来,以此大幅降低成本。“T型战略”的实施地域是中国东南地区。 亲历中联水泥收购徐州海螺谈判的陈明键曾以为,此举是双方典型的“划江而治”,“我不到淮河地区,你也不到淮河以南来,形成市场上的默契。”不过,让郭文叁始料未及的是,失去“T型”一角的海螺,也失去了阻击中国建材的屏障。此后,中国建材在海螺水泥的主战场东南地区开始了“刮风式”的并购,从此其势难挡。 并购并非中国建材的“专利”。早在上世纪90年代,海螺开始实施“T型战略”时,就采用了并购路线。不过,其并购之路多有不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