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正在商场搏杀的人们,头破血流的PK不应该是唯一的选择,合作有时比竞争更重要。 关键时刻:2003-2004年,国内电梯平面广告市场已是一片红海。行业内部大打价格战,整个行业的规模和利润裹足不前。 关键抉择:2005年2-9月,框架传媒并购了国内电梯平面广告市场的8家主要竞争对手,将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到90%。 应对策略:“和”还是“战”?这是摆在这个行业里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的问题。 策略结果:在一统电梯平面广告市场后,以1.83亿美元被分众传媒收购,成为分众的全资子公司。整合后,框架传媒2005年营业额一跃升至1.8亿元,大大超过此前的4000万元,2006年达到3.6亿元,2007年超过7亿元,营业额连续3年翻番。 当腾讯和360的战争硝烟逐渐散去,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仍是一个混乱的互联网市场。表面上看,腾讯似乎占到了便宜,然而其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更为重要的是,这场战争并没有真正结束。套用冯巩小品中的一句名言就是:一个360倒下去,千千万万个360站起来。 无序的市场上充斥着恶性竞争,当今的互联网市场就是这样一个局面。各大公司为了争夺用户,不惜采用各种手段:通过技术壁垒屏蔽竞争对手;发动水军造谣抹黑…… 这是中国市场上相当常见的现象——如今牛奶、家电、啤酒等行业,也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类似的激烈而残酷的竞争。 只有5年前的电梯平面广告市场是个例外。回首2003-2004年,电梯平面广告市场也如同今天的互联网市场一样,竞争日趋白热化,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这个时候,框架传媒(以下简称“框架”)站了出来,从2005年2-9月,在短短7个月时间里完成了与8家主要竞争对手的整合,最终被分众传媒收购。而这次收购,又直接导致了另一起决定性收购的发生——分众传媒收购老对手聚众传媒。 正如时任框架传媒董事长的谭智所言:在中国,框架的奇迹很难复制。因为中国的商业欠缺“和”的哲学。 框架的危机和救世主降临 2003年的夏天,框架的日子已经不太好过。那时的框架虽然已是国内最大的电梯平面广告公司,但风光的背后却隐藏着危机。 电梯平面广告是一个门槛很低的行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占领场所资源。只要占据足够的楼宇,就有了与广告主谈判的资本。框架一直将自己的客户定位在高端市场,这就造成了中低端市场上巨大的空白。跟进者们纷纷模仿框架的模式,迅速瓜分了框架留下的市场份额,并且迅速壮大,开始觊觎框架的地盘。更为严峻的是,由于行业技术含量不高,在竞争中,各家公司只能大打价格战。一方面,物业成本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广告价格却一再下降。更有甚者,为了争夺客户,不惜将广告价格定得比物业成本还低。恶性竞争已经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2003年年初,为了甩开竞争者,框架上马了液晶屏广告项目。而此时在这一领域中,早已有财大气粗的分众传媒(以下简称“分众”)和聚众传媒(以下简称“聚众”)在跑马圈地。 到2003年夏天,资金实力并不雄厚的框架已经在液晶屏项目上烧掉了1700万元,但距离盈利仍然遥遥无期。项目像黑洞一般,源源不断地吸取着框架有限的资金,随时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2003年的谭智正在TOM集团担任高级顾问,此前他曾任微软(中国)公司副总经理,8848公司首席执行官,在业内颇有名望。他与时任框架总经理的刘磊认识后,很快成为了框架的编外顾问。2003年8月到2004年6月期间,谭智和刘磊多次会面讨论框架的发展问题。随着了解的深入,虽然明白框架的处境艰难,但谭智对于公司的未来依然十分看好。 2004年年底,基于对框架商业模式的信任,谭智与好友共同出资1500万元,收购框架43%的股份。随后谭智出任框架传媒董事长。
上任后的谭智面临的是一个并不乐观的局面。框架虽然号称行业第一,但实际上,框架的优势只集中在北京市场,在北京以外的地区,框架只能排在当地市场的二三名。只有将各地业务综合相加以后,框架才是行业第一。 “其他公司都是在单一城市和我们对决,而我们却要在全国多个城市应战。”回忆当年的情况,谭智说道。 此外,比起一年多以前,电梯平面广告市场也更加混乱。由于激烈的价格战,整个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不到15%,包括框架在内的许多企业都只能苦苦支撑。 在谭智看来,公司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整个行业的无序,恶性竞争已经禁锢了行业的发展。行业内的公司都想着如何从顾客的口袋里掏出钱来,如何击垮对手,如何从对手那里抢到更大的市场份额。而谭智认为,最关键的,其实在于将整个行业做强、做大。 在当时的局面下,唯有通过对行业内的企业进行整合,使之步入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才能使企业继续成长,整个行业才能发展。此外,规范化的行业有助于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而这种企业间的整合所带来的,也将会是1+1>2的结果。 基于这些考虑,上任后的谭智并没有立即着手整顿公司的业务,而是向董事会提出了整合收购主要竞争对手。 “我当时坚持认为,这个公司乱不到哪里去。只要我把收购完成了,整个外部竞争环境转变了,内部的事情自然就会好处理许多。”谭智回忆道。 最终,框架将整合目标锁定在了6家公司身上,分别是北京的朗媒传播、信诚四海;上海的拓佳媒体、阳光家信;广州的力矩传媒、圣火传媒。当时,这6家公司的业务总量占到了近80%的市场份额。2005年1月,框架的收购进度表正式出炉:2005年2月春节过后开始洽谈收购,到7月份收购结束;然后进行内部整合,10月份进行第一轮融资,解决公司的资金问题;2006年第二季度开始上市准备工作,2006年年底完成上市。 这份进度表在当时许多业内人眼中无疑是天方夜谭。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后来的一篇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我听后一笑置之,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谁都知道,这十几家公司各自为阵,每个公司的创业者出身都不尽相同,平时残酷的竞争也使彼此之间被明显妖魔化。要把不同产权关系、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不同实力价值的公司整合为一家公司,谈何容易。”即便是业界的大佬,也并不看好谭智的方案。 谭智确定的第一个谈判对象是广州圣火的总经理李松樵。圣火是谭智的整合清单中唯一一家没有参与对抗框架联盟的公司,因此谭智认为谈判起来会相对容易。 事实证明谭智的选择是正确的。在谈判过程中,谭智向李松樵阐释了自己对于行业的理解:在统一市场和价格之后,整个行业的秩序能够从根本上得到改观。企业的利润率也将比现在大大提升。此外,整合后的企业将会具备IPO的潜力。 谭智对于行业的精准把握和分析打动了李松樵,他很快认可了框架的整合思路,剩下的就是并购的条件了。 框架把全部资产价值和圣火的资产价值对比,得出圣火的估价。依据最后的协议,框架以一半现金支付、一半股权的方式完成对圣火的收购。对于圣火来说,框架开出的收购条件相当诱人,已经没有任何理由拒绝。 然而此时框架内部却产生了分歧。董事会认为收购的成本太高,因为只需要用收购价1/5的成本就可以在业务层面击败对手。但谭智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你可以打死它。但是你要花上一年的时间,一年之后整个市场环境会更乱了。你打死了一个,还会再出一个,你得用多长时间才能把所有的对手打死?”谭智这样解释自己当时的决策。 董事会最终被说服了,框架和圣火的并购案顺利通过。完成对圣火收购的框架,好似推倒了排在最前面的那张多米诺骨牌,随后的整合收购变得水到渠成。 截至当年10月,框架不仅如期完成了对计划中6家企业的整合,还额外增加了对另外两家企业的并购——领先传媒和星火传媒。由9家公司整合而成的“新框架”占据了电梯平面广告市场90%以上的份额。 框架的闪电战之所以能够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大家都十分认可谭智对于整个行业的判断:恶性竞争只有死路一条,唯有整合才是硬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