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0多年发展的中国互联网终于开始出现一批以改变什么为核心而不是单纯掘金为目的的人,当商业只是实现理想的手段而不仅仅只是目的时,或许更能爆发出强大的张力。
见到姬十三的时候,正是果壳网刚刚上线的日子,络绎不绝的媒体采访,姬十三频繁地递出印有果壳传媒CEO头衔的新名片,他的全新亮相被众多媒体解读为科学青年向商业的“华丽转身”。不过,对于这个腼腆依旧的理科男生来说,商业头衔的转变与其说是一次转身,不如说是一种对自己理想更耐心的坚持。 从2007年博士毕业走上专职科普写作的道路,到2008年发起科学松鼠会在科普圈和NGO圈一鸣惊人,再到2010年底创办果壳传媒,以更加商业的方式继续自己的理想,3年多的时间看似短暂,对于姬十三和他的同伴来说却格外漫长:经费的不足,人才的短缺,辞职投身公益后的压力与无助……在经历了公益创业的最初3年磨砺之后,姬十三开始思考如何借助商业力量去寻找一种更可持续的方式来耐心地做这个世界的改变者。 另类的职业选择 2007年,即将从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毕业的姬十三选择了一条迥异于大多数同学的道路——放弃科研,做一位自由撰稿人。 在外人看来,寒窗多年读到博士学位却最终放弃科研多少有些可惜,然而姬十三却并不后悔。 “科学界不好混了,读了博士出来很难找到教职,趁早改行吧。类似的言论,自打我念了博士以后就不绝于耳,那时学校bbs流行‘劝退贴’,反复说的是同一个意思:理想艰难,很可能头破血流。”目睹当初的同学或为了工作与科学彻底分道扬镳,或进入研究所后被枯燥的实验磨掉最初对科学的激情,曾经热血沸腾地想拿科学当作自己终身事业的姬十三也开始思考:职业的科学家,是不是要成为终身选择的道路?与科学成不了终身伴侣,能不能不必相忘江湖? 好在本就擅长的科普写作成了姬十三平衡理想和现实的契合点。 “可以拎着笔记本到处走走,并且当时的稿费收入也还不错。”姬十三回忆道。更重要的是,科普写作让姬十三并未远离科学的圈子,通过通俗幽默的文章,姬十三希望让曾经立志爱科学而今恋上别家的青年们回过头来,“重新打量一下科学这张多姿的脸,抽空谈点儿小感情,不必非得割席断交”。 但是很快姬十三就发现,过于理想化的单打独斗实在是让他吃不消了。1个月要给媒体写十几篇专栏,“半年之后自己就写枯掉了”。 不过,自由撰稿人的这段经历却为姬十三创业赚得了第一桶金:通过为媒体撰稿,姬十三结识了中国科普写作领域最活跃的一批年轻人。2008年的一天,当姬十三在MSN上提议发起一个科技群博的时候,一时间响应者众。 2008年,姬十三和一群朋友捐出10万元一起发起了科学松鼠会,利用科学松鼠会这个网络群博客的方式将中国队顶尖的网络科普作者网罗到一起。按照姬十三的说法,“科学就像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让人们领略到科学的美妙”。 一群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科学青年,搭上互联网的东风,使这种活泼而不失幽默的科普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迅速蹿红:借助于网络博客群的气场和定期举办的线下读书会、观影活动,科学松鼠会的品牌被口口相传,群博客日访问量超过3万;不仅如此,在松鼠会成立的几个月内,先后有100多位科普作者加入,为这一群博客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能量。 在2008年11月揭晓的德国之声全球博客大赛中,科学松鼠会更是荣膺“最佳国际博客”和“最佳中文博客”双料大奖。 在凭借好看的博客内容在网络世界崭露头角之后,松鼠会开始通过更多与网络结合的线下活动深入推动科技传播。 除了定期举办的科技读书会和观影活动,姬十三还开始策划将优秀的科普文章结集出版;尝试组织对贫困地区开展科技扶贫;2009年,姬十三和他的3个同事以四人之力成功举办了“2009科学嘉年华”,将科学松鼠会的影响力推向顶峰。 新颖的科学传播方式,线上博客和线下活动的互动为新生的松鼠会迎来了一个个荣誉,2009年,“科学松鼠会蹿红”入选2008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松鼠会策划出版的科普文集《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获第五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同年5月,科学松鼠会更是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2009“中国骄子”青年领袖。 2009年底,不断地被媒体报道、接连而来的各种嘉奖给新生的松鼠会带来了无限的风光,然而身为创始人的姬十三却越发觉得心力交瘁,“个中辛苦,外人难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