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物理学定律说的是什么? 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对此的描述是:当一个独立的系统置于一个均匀的环境中,所有的运动都会渐渐停顿下来,因此,整个系统最终会退化成毫无生气、死气沉沉的一团物质。 这就是物理学上“熵”的概念。简单来说,世界上一切事物从井然有序走向混乱无序、最终灭亡的过程,叫做“熵增”。 任正非发现,企业的发展与之有着相同的规律。从此,任正非在考虑企业管理时,都把“熵”作为一个重要视角。 这才是任正非总是提出死亡论调的根源——不只是忧患意识那么简单,还有对企业管理哲学上的思考。 虽然,在被问及华为“成功的秘密是什么”时,任正非的答案是:华为没有秘密,任何人都可以学。 面对“熵增”,任正非早已找到了应对之法。 薛定谔把它称为负熵,也就是生命活力,它让世界变得繁荣有序。到任正非这里就是,企业要保持发展动力,要依靠人的生命活力。 “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这是 《华为基本法》第一条的规定。 为什么?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 华为“2012实验室”思想研究院丁伟说,任正非正是通过洞察人性、激发出华为人的生命活力和创造力,从而得到持续发展的企业活力。 所以我们看到,每一次任正非在看似悲观地提出华为危亡的论调时,都会在后面给出解决方案——永葆生命之矢永远是要义所在。 华为传奇性的全员持股制度,就是这一理论的最重要实践。 任正非个人只持有华为1.07%股份,另一个股东是华为工会,代表6万多名员工持有剩下的98.93%,并享受相应的利润分红。 然而,激发活力的手段不只有温情的奖励,还有残酷的淘汰。 华为发展史上,有过两次“血洗”事件。 一是1996年,市场部大辞职重新竞争上岗;二是2008年,5100多名老员工“自愿辞职”,华为也“自愿”为此掏出10亿补偿金。 这两次“保持生命活力”的实践,造成的社会反响截然不同——前者被认为极具改革魄力,而后者却给华为招致诸多非议。 无论外界如何评价,任正非都坚信:“高科技企业以往的成功,往往是失败之母,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惟有惶者才能生存。” 编辑 emma tags: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