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分析一个营销的案例,销售以攻为守。核心市场,边缘渗透,B公司是一家区域性的啤酒公司,主要市场集中在粤西,这些年来一直处于防守地位,此次进攻D市的目的是为了把战争引到根据地以外,以攻为守。 在来到D市时,该市场已经被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等主导品牌所占据,优质的渠道资源已经被瓜分,重点终端也大多被覆盖。B公司在召开了一次招商洽谈会后,发现很多经销商与终端对公司产品不感兴趣,感兴趣的只有少数实力一般的二批。 面对这样的情况,B公司在考察经销商时,非常看重二批等经销商的勤奋与为人。在经过一系列的考核与培训之后,从有意向的经销商中选取了12个二批作为自己的分销渠道,重点进攻的区域是各个品牌较为忽视的邻近市郊的两个城区。 在市场考察时,B公司还发现对手在该区域的产品线以中低端为主,因此B公司一下子推出一款高端产品,一款低端产品,前者是赚利润,拉动终端积极性,后者是走量,遏制竞品的发挥。 B公司在旺季到来之前开始铺货,许以终端较高的利润。由于所选二批的勤奋与主动,旺季到来时,B公司的铺货率一直在遥遥领先。同时,对餐饮店聚集的街区以户外广告的形式进行整体包装,很快B公司在这两个城区的销量一个冲到第一位,一个冲到第二位,引起了对手的注意,很快组织反攻,但并未见效。 由于竞争的激烈,一些市中心区的二批看见B公司产品在郊区都能卖这么好,自然产生了代理B公司产品的意思。B公司顺势对中心城区的餐饮店抛出了橄榄枝:进货12箱,赠送1箱。原先不愿意经营B公司产品的一部分二批开始愿意销售B公司的产品,在不到1年时间内,B公司的销量已经在D市位居前三,成功地将战场开到了对手的市场。 【分析】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弱势品牌而言,与其强攻那些门槛较高的二批与终端,不如先从边缘市场入手,把市场做熟,让二批与终端看到利益。有了样板市场,自然降低了他们的心理风险。此时再去与之合作,会比先前容易很多。 1.面对困局,及时调整策略。 B公司一开始采取的是想当然的做法,去直接招商,结果不尽如人意。如果当时强打硬撞,给予足够的利润分成,也能进入一些终端,但是这样做无疑增加了销售费用,且预期效果未必能达到。 B公司没有一味地蛮干,而是仔细研究了竞争的格局,认为邻近郊区的两个城区的消费潜力尚未完全挖掘,而且各个竞品眼下的重点市场是市中心区,对这种“边缘区”部署不足,即使B公司发起进攻,也不会遭到很顽强的反抗。于是就从这些“边缘区”下手,将市场做熟,形成样本市场,中心城区的二批自然会有跟风。这样做,就相当于把强打硬撞时要上交的各种入场费、高利润分成,花费在市场培育上。 由于对手长期对这2个城区市场的忽视,导致对手销售人员的懒散与终端客情关系的冷淡,加上B公司的产品已经成为燎原之势,导致后来对手的反攻的效果不大。 2.在招商上,B公司非常务实。 B公司考虑到啤酒行业是一个餐饮(或叫即饮)终端销量极大(占整体市场的80%以上)的行业,而餐饮渠道分布较为分散。因此在选择经销商上,将勤奋列为首要因素,符合自身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实力强大的经销商。 【启示】 一般情况下,经销商与终端是趋利避害的,他们的心理是既想获得利润回报,又不想冒着较大的风险。因此,在终端开拓与招商上,厂家要做的工作,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降低对方的经营风险,二是增加对方的预期收益。如果一种措施能一举两得,则再好不过。来自第一营销网 (责任编辑:admin) |